-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五次科技革命一覽表
項目 |
第一次 科學革命 |
第一次 技術革命 |
第二次 技術革命 |
第二次 科學革命 |
第三次 技術革命* |
時間 |
1543—1687 |
1733— 18世紀末 |
1832— 19世紀末 |
1900— 1926 |
1940年代— 1990年代 |
標志性事件 |
1543年哥白尼《天體運行論》。1609年伽利略開創了實驗研究方法。 1661年波義耳《懷疑派的化學家》。1687年牛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建立了經典力學體系 |
1733年發明飛梭,紡織業中機器的發明和應用。1769年瓦特改進和發明蒸汽機。1797年發明車床等 |
發電機為開端的電力、電器的發展。內燃機的發明和使用。化學工業的興起 |
1900年普朗克提出“量子”概念,1905年愛因斯坦解釋了光電效應,1911年玻爾把量子論運用到原子模型,1923年德布羅意波,1926年薛定諤波動力學。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1915年愛因斯坦完成廣義相對論 |
1946年第一臺電子計算機。電子技術、計算機、信息網絡技術。1941年開始曼哈頓工程 |
學科 |
天文學、物理學、化學 |
機械 |
電力電器 |
物理學 |
電子學、計算機 |
主要國家 |
意大利、英國、 法國 |
英國 |
德國、美國 |
德國 |
美國 |
擴散 |
18世紀的化學革命; 1859年,達爾文《物種起源》 |
鐵和鋼冶煉技術的發展;輪船和火車的發明各種機器作業代替手工勞動 |
電報、電話、無線電、電視等技術相繼問世;材料技術的發展,如金屬冶煉、高分子等 |
1929年哈勃定律。1940年代提出宇宙大爆炸學說。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的雙螺旋分子結構模型 |
核能技術、航天技術、新材料、生物技術 |
影響 |
引發了17-19世紀主要學科的革命性發展,建立了完整的近代科學體系;構建了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科學成為獨立的社會建制 |
形成了全新的技術體系,導致了生產力的飛躍,是工業革命的前奏;使西歐由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 |
創造了電力與電器、汽車、石油化工等一大批新興產業,將工業社會帶入電氣化時代,就業結構和人類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并慢慢向亞洲和拉美地區擴散 |
深刻揭示了微觀粒子、宏觀宇宙、生命世界的本質和規律性;引起了世界觀和科學活動的根本轉變;科學研究的模式也發生變化,“大科學”的模式日益凸現 |
以第三產業為代表的新興產業高速發展,推動人類進入到全球化、知識化、信息化、網絡化的新時代;發達國家進入后工業化時代 |
注:* 有的學者認為第三次技術革命又可分為兩次:1940年代—1960年代的電子計算機技術和大科學計劃是第三次技術革命;1990年代之后的信息網絡技術是第四次技術革命,這樣科技革命就一共是6次。本研究中借鑒《科技革命與中國現代化》中的劃分方法,還是按5次科技革命進行劃分。
摘自《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戰略機遇》,何傳啟主編,科學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