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重慶市市長黃奇帆作政府工作報告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并請各位政協委員提出意見。
一、2011年工作回顧
過去一年,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共重慶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全市各族人民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科學發展觀,提速落實“314”總體部署和國發3號文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務實推進“五個重慶”和“民生十條”,全面實施“共富十二條”,圓滿完成市三屆人大四次會議確定的各項年度任務,實現了“十二五”的良好開局。
——主要發展指標好中加快。初步統計,全市生產總值接近1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6.5%,增幅躍居全國第一。地方財政收入達到2908.8億元,增長46.1%。商品銷售額突破1萬億元,增長3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3400億元,增長18.5%。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600億元,增長29.5%。工業總產值達到1.38萬億元,增長26.2%,企業利潤突破500億元。市屬國有企業資產達到1.5萬億元。各類市場主體增加到113萬戶,增長23%。重慶的發展,進一步呈現出中央要求的“加快”、“率先”之勢。
——內陸開放高地基本形成。實際利用外資突破100億美元,增長75%。新增海外投資項目50億美元。進出口總額達到292.2億美元,翻了一番多。重慶港成為內陸首個中歐安全智能貿易試點口岸,外地貨物經由重慶轉口的貨運量占比達到32%,國際航空貨運量翻了兩番多。加工貿易離岸結算平臺基本形成,結算額達到2011億元,形成稅收45億元。開放的重慶,正以更大的氣魄和力度廣聚國內外資源。
——民生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以農民工為主體的戶籍制度改革開全國先河,平穩有序轉戶322萬人。累計開建公租房2871萬平方米,配租11萬套,規模、進度和配套水平全國領先。創辦微型企業5萬戶,帶動40萬人就業。“兩翼”農戶戶均累計增收7900元。城鄉居民收入分別增長15.5%和22%,達到20250元和6438元。城鄉差距縮小到3.15∶1,“圈翼”人均GDP差距縮小到2.17∶1,全市基尼系數降至0.421。今天的重慶,正在成為全市人民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園。
一年來,我們主要做了八個方面的工作:
(一)采取組合舉措調控經濟運行。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形勢,我們積極貫徹中央宏觀調控政策,加強資金融通、能源保障、土地配置、稅費減免、物價運行等“五個調控”,著力打造低融資成本、低要素成本、低土地房產成本、低稅費成本、低物流成本的“五低”發展環境,把握了服務經濟和保障民生的主動權。在銀根抽緊情況下,通過銀行信貸、非銀行金融機構融資、外資利用、央企信托等渠道,新增社會融資4000多億元,保障了資金供需平衡。安排12億元財政資金,補貼外購電和電煤儲備,全年基本避免了拉閘限電。通過爭取國家計劃與市場挖潛相結合的辦法,滿足了重點項目和民生工程的用地需求。全面落實國家結構性減稅、西部大開發15%企業所得稅率和重點產業市級財稅扶持政策,為各類企業減稅讓利265億元。在全國率先推出降低農產品生產流通稅費、打造安全食品生產鏈等措施,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標準與經濟發展水平和物價上漲“雙聯動”機制。全年居民消費價格上漲5.3%,為全國較低省市之一。
(二)大力度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抓住新一輪全球電子信息產業重組機遇,創新內陸加工貿易模式,形成了以惠普、宏?、華碩、思科等品牌商為龍頭的“4 6 400”產業集群,電子信息產業產值占比提高到20%。“重慶造”筆記本電腦產量突破2500萬臺,全球最大的筆電生產基地基本成型。引進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太平洋電信等戰略項目,亞洲最大的云計算產業基地啟動實施。長安百萬臺中高檔車、北汽銀翔乘用車等整車項目提速推進,長安福特百萬臺發動機和變速器、正新和韓泰輪胎等零部件項目加快實施,為汽車產業做大做強奠定了堅實基礎。巴斯夫等化工項目開工,重鋼環保搬遷項目投產、老廠區關閉轉型,傳統優勢產業改造實現重大跨越。啟動工業研發千億投入計劃,科技風險投資基金規模超過65億元,15項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全面推進,中科院重慶研究院開工建設,發明專利授權量增長70%。大興質量強市,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居全國前列。實施第六批環境污染安全隱患重點企業搬遷,淘汰了一批落后產能,關閉了一批高能耗、高排放企業,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8%,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進一步降低。
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提速建設長江上游地區金融中心,金融業增加值占比達到7%。銀行、證券、保險類金融機構加速集聚,銀行資本回報率全國領先,不良貸款率降至0.7%。非銀行金融機構發展到398家,融通能力超過1000億元。聯交所等七大要素市場健康發展,交易額累計超過3000億元。惠普亞太結算中心運行良好,宏?、華碩第二營運總部和貝寶、阿里巴巴、佳杰科技等結算平臺啟動運營。加快商貿物流中心和消費之都建設,以“三基地四港區”為載體的西部物流中心拉開骨架,形成百億級商圈6個、百億級市場12個。精品旅游景區提檔升級,整體營銷力度加大,旅游總收入增長38%,重慶首次入選“世界十大旅游目的地”。
(三)優化城市功能開發。新修訂的城鄉總體規劃獲國務院批準,兩江新區、主城二環范圍內21個大型聚居區和兩江四岸等重點片區規劃基本完成。江北國際機場復合型樞紐功能進一步提升,旅客吞吐量達到1900萬人次。內河航運港加快建設,集裝箱碼頭通過能力達到240萬標箱,貨物吞吐量突破1億噸。穩步實施蘭渝等11個鐵路項目。新的1000公里高速公路項目全面開工,成渝復線等15個在建項目扎實推進,國省道通行能力大幅提高。實施“暢通主城行動計劃”,軌道交通通車里程由19公里增加到75公里,主次干道全部完成油化改造,暢通水平處在全國大城市前列。全市新增造林504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9%,主城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1.5%,榮獲生態中國城市獎。國家森林城市創建通過專家組驗收,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創建攻堅取得重大進展,主城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24天。成功舉辦第八屆中國國際園林博覽會,參展規模和水平創歷屆之最。累計拆遷主城危舊房1324萬平方米,改造城中村61個,均超額完成三年計劃任務。主城干道環境綜合改造圓滿收官,完成630條背街小巷環境整治,一大批老舊街區煥然一新。新增廣場20個、65萬平方米,為市民休閑健身提供了更多去處。加快郊區區縣城市拓展改造,整治小區61個,改造主干道160公里,綜合服務功能日趨完善。新增全國文明城區、文明縣城6個。(下轉2版)
(四)加速擴大內陸開放。推進國際貿易大通道建設,實現渝新歐國際貨運班列常態化開行和多國海關“一卡通”,開通渝滬江海聯運、渝深鐵海聯運,新增9條國際航空貨運航線,內陸首個保稅航油倉庫建成投用,重慶躍升為內陸開放的橋頭堡。全方位、寬領域、多渠道利用外資,在渝世界500強企業超過200家,外資經濟比重提高到24%。面向國內市場和重慶需求,策劃實施了礦產資源、糧食安全、資源加工、裝備技術、園區開發等一系列海外投資項目。輕紡集團收購德國薩固密集團,重鋼收購澳礦項目開工建設,糧食集團巴西大豆種植基地投產回運,整合利用全球資源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外貿結構顯著優化,筆記本電腦成為第一大出口產品,離岸服務外包執行額翻了兩番。兩江新區開發開放氣勢磅礴,完成“七通一平”51平方公里,建設標準廠房及樓宇700萬平方米,金融城、會展城、空港園等功能板塊快速形成,全國各類品牌集聚的汽車生產基地和內外商集聚的云計算基地初步成型。兩路寸灘保稅港區提前四年全面封關運行,西永綜合保稅區產能大規模釋放,入駐企業全部投產。重慶經開區、高新區開啟第三次創業新征程,萬州、長壽經開區開發加速推進,各類園區日益呈現出大開放大發展的良好態勢。
(五)以改革創新保障和改善民生。實施以農民工為主體的戶籍制度改革,保障了轉戶居民就業、住房、養老、醫療、教育等權益和待遇,促進了城鄉資源優化配置,加快了城市化進程,在全國產生積極影響。健全市場供給與政府保障并舉的“雙軌制”住房供應體系,實行“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場、高端有約束”調控,大規模建設公租房,率先開展房產稅改革試點,主城房價在全國35個重點監測城市中始終保持中低位。不斷增強國有企業活力和控制力、影響力,市屬國有集團完成投融資1000多億元,強力支撐了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國有資本收益的15%上繳財政用于民生。出臺實施資本金補助、貸款融通、稅收優惠等扶持政策,鼓勵大中專畢業生、返鄉農民工、下崗失業人員等創辦微型企業,激發了廣大市民的創業熱情。合理調節收入分配,調整城鎮職工社保繳費基數上下限,公務員津補貼第三步方案落實到位,在全國率先兌現了事業單位績效工資。
多渠道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在農村“三權”確權到戶基礎上,明確所有權和使用權都是財產權,分離量化了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權益。累計交易地票8.9萬畝,農民直接獲得增值收益124億元。建成農民新村519個、巴渝新居5.2萬戶,改造農村危舊房12萬戶,農房品質明顯改善。組建了30億元資本金的興農融資擔保公司,“三權”抵押貸款達到180億元。發展農村新型股份合作社817個,建立起農民按股份分享經營收益的體制機制。
(六)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全市財政用于“三農”的支出584億元,增長40%。全年生產糧食1127萬噸、蔬菜1440萬噸、出欄生豬2050萬頭,“菜籃子”工程保障水平全國領先。完成城區菜市場標準化改造453個,建成規范化鄉鎮農貿市場436個,在全國各大城市設立營銷網點940個,較好地解決了農產品“賣難”、“買貴”問題。新建、改建農村公路8000公里,行政村通暢率達到65%。啟動“十二五”千億水利投資計劃,21座大中型水庫加快建設,500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和33處城市堤防工程穩步推進,解決了218萬人飲水安全問題。在全國率先實施貧困區縣脫貧摘帽計劃,實現450個貧困村整村脫貧,減少貧困人口29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