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并請市政協各位委員提出意見。
一、2011年政府工作回顧
過去的一年,是大連發展歷程中極不平凡的一年。我們既收獲了經濟總量邁上“三個六”新臺階、蟬聯“全國文明城市”的喜人成果,也經受了重大安全事故和突發事件的嚴峻考驗。面對復雜多變的形勢和前所未有的困難,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及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市政府團結帶領全市人民,以堅定的信心和巨大的勇氣,攻堅克難,砥礪奮進,圓滿完成了十四屆人大四次會議確定的各項任務,實現了“十二五”的良好開局。
預計全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6100億元,增長14%;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651億元,增長30%;固定資產投資4563億元(按老口徑統計為6500億元),增長3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19億元,增長17%;實際使用外資110億美元,增長1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3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150元,分別增長14%、15%;城鎮登記失業率2.89%。
(一)經濟運行質量穩步提高
堅持以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為主攻方向,推動經濟增長向投資、消費、出口協調拉動轉變。多措并舉力促投資穩定增長,全年規劃實施千萬元以上大項目1328個,其中億元以上重大項目708個,投資拉動作用強勁。汽車、家電、文化等消費需求持續旺盛,大商集團成為全國百貨業首個銷售額突破千億的企業,成功舉辦國際服裝節和國際啤酒節,全市旅游總收入增長18.2%,消費拉動效應凸顯。努力克服減量因素增多的影響,實現外貿出口303.5億美元、增長16%,出口拉動增長的形勢好于預期。
堅持轉型升級和集約發展取向,加快現代產業聚集區建設。華晨專用車基地、格勞博機床等一批重大項目開工建設,一重核島主設備、LNG、一汽節能與新能源客車生產基地、旅順北車基地一期工程、東北特鋼大連基地、中遠造船、固特異輪胎等一批項目竣工投產,瓦房店軸承園區進入全國產業集群50強。省重點推進的22個產業集群銷售收入增長32%以上,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6.3%。德豪光電、航天軟件研發基地、云計算智慧展示中心、5兆瓦級風電機組等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取得進展。服務業聚集區和總部經濟、樓宇經濟成為城區經濟的重要支撐。
堅持科技創新驅動,提高經濟內生增長能力。生態科技創新城啟城,我市成為國家現代服務業產業化基地、創新型軟件產業基地、科技與金融結合試點城市。全市發明專利申請和授權分別增長48%和34%,甲醇制烯烴項目獲中國專利金獎。物聯網應用示范等25個重大科技創新項目國內領先。全市高新技術產品增加值增長29.7%。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和支撐作用日益突出。
(二)全域城市化成效顯現
全面落實全域城市化規劃,按照四大組團總體框架,不斷優化全域空間布局和功能區格局。主城區服務經濟邁向高端化、集約化,鉆石海灣、旅順綠色經濟區等重點區域建設步伐加快。普灣新區起步區、金州新區“十大功能園區”、保稅區汽車物流城加速建設,為“三年初具規模、五年基本建成”創造了良好開局。長興島臨港工業區、瓦房店沿海經濟區、花園口新材料基地、莊河臨港經濟區快速發展。
大力強化全域基礎設施建設,實施了192項重大基礎項目建設。勝利路東段、西部通道北段立交橋、皮炮高速公路通車。大連灣疏港高速、莊蓋高速主體工程、振連路開發區段完工。城市地鐵、大連北站、旅順南路快軌、國際會議中心、紅沿河核電二期等一批續建工程加快推進。南部跨海通道、渤海大道、三道溝凈水廠改造等一批項目啟動。以普灣新區為核心、連接主城區和黃渤海區域的重大項目建設全面鋪開,全市一體化、網絡化的基礎設施體系逐步形成。
深入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縣域經濟實力晉位爭先。19個沿海經濟帶重點園區引進外資占全市的82%,成為開放型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都市型現代農業十大工程全面完成,新建標準日光溫室設施農業小區1401個,新增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40家,糧食和主要農產品產量創歷史新高。新農村“三新”工程扎實推進,在256個村實施“六化”工程,31個村實施了整村扶貧項目開發。北三市在全國百強縣中的排位大幅前移,其中瓦房店市躍居第13位。縣域經濟的支撐和拉動作用更加強勁。
(三)“三個中心”建設步伐加快
加快大窯灣、太平灣、栗子房等12大港區建設,“三核兩翼”現代港口集群格局已經形成。長興島港獲準對外開放。機場三期投入使用,新機場選址及填海工程啟動,大連航空公司成立,機場旅客吞吐量超過1200萬人次。
以內陸干港、鐵海聯運體系為支撐的物流中心建設提速,香爐礁物流運輸中心主體竣工,空港國際物流園開工建設,金融、信息、物流相融合的大連e港開通。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完成640萬標箱,為實現三年超千萬邁出堅實一步。
新開業內外資金融機構15家,新增信貸余額和多渠道融資2250億元,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居東北之首。全球首個焦炭期貨在大商所上市交易,星海灣金融城形成500億元資金匯集能力。我市金融中心競爭力升至全國第8位。
(四)民生質量進一步提升
把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全力推進民生事業發展,市政府為民辦15件實事圓滿完成,一些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熱點難點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實現城鎮就業18.9萬人,在全國“創業型城市”績效評估中名列第一。高新區成為“全國模范勞動關系和諧工業園區”。
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健全,征地和拆遷補償、農轉居保障機制不斷完善。實施事業單位績效工資制度,最低工資、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標準再度提高。社會救助體系、老齡和殘疾人服務體系建設加快,投入2.6億元建成城鄉社會養老中心85所,我市成為“全國殘疾人工作示范城市”。“健康家庭促進計劃”惠及38.2萬人。實施新農保制度,實現職工醫療保險市級統籌和醫保一卡通。
建設公共租賃住房3.5萬套,廉租住房實現應保盡保,整治棄管樓院29.6萬平方米,住房公積金惠及面不斷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