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四)大力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我省區域特色鮮明,差異較大,統籌協調發展的任務艱巨,必須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按照主體功能區規劃的總體要求,優化區域發展布局,加快形成良性互動、多極支撐的增長格局。
全面提升皖江示范區建設水平。進一步落實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堅持科學承接、綠色承接和創新承接,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現代城鎮體系和自主創新體系集成發展的重要平臺,打造具有較高規模經濟效益、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推動開發區轉型升級,提高入區項目質量和投入強度,加快建設江北、江南集中區,支持中新蘇滁產業園等合作共建園區發展,支持有條件的省級開發區晉升為國家級。瞄準主導產業、領軍企業發展和產業鏈拓展需求,加強與境內外行業龍頭企業的合作對接,帶動配套企業快速跟進。著力完善基礎設施,加強職業技能人才培養,為產業承接提供堅實保障。
加快皖北振興步伐。爭取將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陽、淮南等市縣列入國家中原經濟區規劃,著力建設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示范區,打造加速崛起的重要增長極。持續加大投入,堅持科教興農,穩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發揮比較優勢,重點發展能源和煤基新材料、農產品加工、生物醫藥、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輕工業和現代物流,逐步形成結構優化的產業體系。堅持科學規劃、精細建設、嚴格管理,持續提升城鎮化質量和水平。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增強承載能力。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優惠政策,加大財稅、金融支持力度,優化發展環境,激發內生動力,促進全民創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有序承接產業轉移,突出特色,集群發展。加強南北合作,創新體制機制,重點構建產城一體化發展的現代產業園區。
促進皖南和大別山區加速發展。堅持綠色發展、扶貧開發、生態保護“三位一體”協調推進,推動創建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深入推進皖南國際旅游文化示范區建設,提升黃山和徽文化品牌影響力和綜合競爭力。落實大別山革命老區扶持政策,編制實施六安、安慶等大別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加快構建與生態相適宜的產業體系。
加快合肥經濟圈和中心城市建設。統籌考慮人口增長、產業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優化城鎮體系,提升城鎮建設管理水平。支持合肥建設區域性特大城市,加快合肥經濟圈一體化進程,促進沿江城市跨江發展、聯動發展,加快皖北城市群發展,推進銅陵等資源型城市轉型。力爭城鎮化率提高1.5個百分點以上。
推動縣域經濟做大做強。深化省直管縣體制試點和擴權強鎮試點。總結推廣先進縣發展經驗,進一步完善縣域分類考核辦法。推進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充分發揮中心城市對縣域的輻射帶動作用,引導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加速向縣域流動,努力打造一批充滿活力、宜居宜業的中小城市。大力招商引資,支持民營經濟快速健康發展。鼓勵各地依托資源稟賦,發展特色產業,加速產業集聚,促進“三化”同步提升,催生更多的經濟強縣強鎮。支持基礎條件好的縣城和重點城鎮提質擴容。加大對深山區、庫區、沿淮行蓄洪區、少數民族聚居區等扶持力度。
(五)深入推進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是安徽科學發展的不竭動力,必須始終高舉改革開放旗幟,大力弘揚解放思想、敢為人先的精神,在深化改革開放上邁出新步伐。
深入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統籌運用引入戰略投資、上市融資、整合重組等多種方式,加快產權多元化、資產證券化、主業規模化步伐,打造一批“皖字號”的國家級大企業大集團。建立健全國有資本運營責任機制,完善國有企業經營業績考核體系、國有資產重大損失責任追究和預算管理制度。
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啟動實施國家農村綜合改革示范試點省工作,積極推進國家級農村改革試驗區建設。擴大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試點。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示范社建設,培育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加快落實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鼓勵非公有制經濟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進入基礎產業、基礎設施、社會事業、金融等領域。實施初創企業、小型微型企業扶持工程和中小企業成長工程,加快完善中小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使我省真正成為非公有制經濟的投資沃土和創業樂園。
扎實開展財稅體制改革。搶抓國家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機遇,積極做好基礎性工作,爭取先行先試。認真落實中央結構性減稅政策,全面推進資源稅改革。完善省以下財政體制,健全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加快轉移支付制度建設,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和比例。加強公共財政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和社會保險基金預算體系建設,推進預算績效管理,建立健全政府性債務管理制度。
加快金融改革創新。支持各類金融機構快速健康發展,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做大做強。積極培育面向小型微型企業和“三農”的金融機構,引導銀行服務網點向基層延伸。深入推進農村信用社改革,大力發展村鎮銀行,規范發展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性擔保公司。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支持發展創業投資和股權投資基金,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深化與金融機構總部的戰略合作。優化金融生態,防范金融風險。
深化教育和醫藥衛生體制等改革。全面推進國家教育統籌綜合改革試點省工作,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鞏固基層醫藥衛生體制綜合改革成果,加快推進縣級公立醫院和市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穩妥做好省級以下工商、質監行政管理體制調整工作。抓緊抓好統計改革。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
全方位擴大對外開放合作。繼續深化與長三角的分工合作,積極推進與珠三角、環渤海、中西部、港澳臺等地區的交流合作,深入開展國際合作。加強與央企新一輪戰略合作,擴大與全國知名民企合作成果。進一步提高利用外資規模、質量和水平,引導外資投向高新技術、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
(六)努力建設文化強省
安徽文化底蘊深厚,多姿多彩,是發展的重要軟實力,必須堅持繼承創新,鞏固拓展文化體制改革成果,積極推動文化資源大省向文化強省邁進。
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深入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廣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堅持正確輿論導向,進一步加強網上思想文化陣地建設。
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健全文化惠民工程長效機制,加強重點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基本實現鄉鄉有綜合文化站、村村有農家書屋的目標。全面發展廣播影視、新聞出版、文學藝術事業,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著力打造符合時代特征、體現徽風皖韻的精品力作。辦好中國黃梅戲藝術節等大型文化活動。科學保護、合理利用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斷擴大對外文化交流。
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實施重大文化項目帶動戰略,推進文化產業招商和上市融資,培育一批骨干企業,發展一批專、精、特、新的中小型文化企業,加快建設文化園區和產業集群,形成一批知名文化品牌。建立省文化產業創業投資基金。推動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新興文化業態。切實加強文化市場管理。
(七)著力打造生態強省
綠水青山,天賦于皖,是江淮兒女賴以生存發展、引以為豪的家園,必須倍加珍愛,堅持綠色發展,建設生態環境優美、宜居宜業宜游的生態強省。
強力推進節能減排。落實國家能源消費強度和總量雙控制要求,執行淘汰和限制類行業企業差別電價政策,實行合同能源管理,推進節能重點項目建設,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強化環保目標責任制,嚴格環境準入標準,加強脫硫脫硝設施建設和低氮燃燒技術改造,強化機動車尾氣污染治理,切實控制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嚴肅查處環境違法突出問題。新增城鎮污水處理配套管網1000公里以上,提高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加大重點建制鎮環保設施投入。
加強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嚴格規范土地管理,加大清理閑置土地力度,完善單位面積土地投資強度及產出效益的標準和激勵機制,堅決遏制土地違法違規行為。推進礦產資源開發整合和清潔高效利用。繼續實施節能產品惠民工程和綠色照明工程,促進全社會低碳消費。抓好農業、城市、企業節約用水,建設節水型社會。加快實施重點企業和各類園區循環經濟改造,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建設100個省級循環經濟示范單位。
加大生態保護力度。啟動巢湖、新安江流域綜合治理項目建設,加大長江、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強化大氣、水體、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推進生態省示范基地、重大項目和生態示范區建設,開展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加強森林、湖泊、濕地等生態環境保護,做好地質災害、水土流失綜合防治工作。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和城鄉綠化,啟動大別山區和新安江流域水源涵養林工程建設,加強江淮分水嶺、礦區、采煤塌陷區等生態脆弱區綜合治理,讓藍天白云常在、青山綠水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