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主要商品市場發展前景
農產品 國際糧價于2010年下半年開始急速攀升,至2011年2月達到歷史高點。4月以來,受全球經濟形勢影響,同時本年度糧食播種面積受高價格刺激而大幅增加,預期糧食供應局面將大為改善,糧價有所回落。FAO編制的價格指數顯示,8月糧食價格比2月高點下跌2.3%,比上年同期上漲36.3%。糧價上漲推動了農產品綜合指數及肉、奶、油等各類價格指數的上漲,特別是肉類,8月FAO肉類價格指數比年初上漲8.2%。肉價持續上漲成為許多國家CPI上漲的主因。展望全年,糧價仍將受到支撐而保持高位。首先,全球各地的惡劣天氣導致部分農產品減產。美國產區天氣異常,玉米和大豆單產和總產量均低于期望值。巴西大豆主產區受到嚴重干旱威脅,播種前景和產量潛力堪憂。其次,低水平庫存令市場擔憂。盡管俄羅斯已解除谷物出口禁令,但不足以抵消其他國家惡劣天氣造成的減產和需求增長。國際谷物理事會(IGC)估計2011/12年度全球谷物供應缺口為1000萬噸,庫存將下降至四年來的最低水平3.34億噸。第三,主要出口國貿易政策的影響。泰國新政府考慮于收獲季啟動為期一年的“農戶收入保障工程”,其設定的大米最低保護價比目前市價高出25%-40%,一旦該計劃付諸實施,大米出口價格將因此大幅提高。
石油 原油供需多年來處于脆弱緊平衡。2011年以來中東北非局勢不穩對世界石油供應有一定影響,導致布倫特原油和美國西德克薩斯原油價差拉大。為彌補利比亞、尼日利亞、伊朗等國的產量下降,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其他成員紛紛超配額生產,7月份沙特阿拉伯石油產量更是達到30年來最高。國際能源署(IEA)估計,2011年全球石油日消費量約8950萬桶,比上年增長1.4%,2012年增長1.8%至9110萬桶。其中OECD國家2011年比上年減少34萬桶至4580萬桶,下降0.9%,2012年則與2011年大致持平。需求增長將全部來自非OECD國家,2011年和2012年分別增長3.7%和3.8%。2011年全球石油產量預計為日平均8870萬桶,略低于消費量。但考慮到隨著中東北非產油國形勢穩定,石油生產逐漸恢復,且持續高油價刺激了油頁巖等非傳統油氣資源及其他新能源投資增加,石油供需形勢有望趨于緩和,油價難有大幅上漲。此外,隨著大宗商品金融屬性普遍增強,資金對商品期貨的投資熱點日趨多元化,石油的風向標作用有所減弱,波動幅度將有所收斂。
有色金屬 受世界經濟形勢和勞資糾紛、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影響,2011年以來以銅為代表的有色金屬價格起伏不定,總體呈高位震蕩運行格局。未來一段時間,歐美需求乏力、投資不振,新興國家經濟結構轉型,有色金屬需求增長將放緩。然而居高不下的價格已令生產商開始消化庫存,前期銅、鋁、鉛等多種有色金屬的交易所庫存明顯回落,未來補充庫存的需求有助于提振市場價格。全球性通貨膨脹大大抬高有色金屬生產成本,也抑制了價格水平下跌空間。此外,出于保護資源和本國工業等目的,一些主產國加征資源稅或出口稅,也使金屬價格難有大幅下跌。
紡織纖維 2011年以來,由于需求增長、產量連年下降,棉花供需失衡,全球庫存水平跌至15年來低點,棉價大幅上漲,棉花展望CotlookA指數于3月初達到歷史高點。在高價格刺激下,本年度棉花播種面積繼上年度擴大11%后再增7%。盡管美國遭遇上世紀3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干旱,棉花生產和出口受到一定影響,但全球產量仍有望達到創紀錄的1.24億包,目前的供應緊張狀況將得到緩解,棉價將顯著回落。隨著棉紗和競爭性化纖價格亦隨棉價上漲,紡織品和服裝的整體價格水平將有所抬升。醫療、汽車、裝飾等產業用紡織品行業蓬勃發展,紡織纖維及面料在功能性方面的競爭日趨激烈。
鋼鐵 據國際鋼鐵協會統計,1-8月全球粗鋼產量10.1億噸,比上年增長8.3%,各地區均有不同程度增產,其中尤以南美和亞洲產量增長最多,分別為13.2%和9.5%。預計2011年和2012年全球鋼材消費量將分別增長5.9%和6.0%,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占世界鋼需求比例將進一步提高到72%。供需兩旺推動鋼價走高,截至9月末,CRU鋼材價格指數比上年同期上漲12.7%。在市場旺盛需求和供應壟斷、出口國限制政策的供需雙重影響下,2011年鐵礦石價格持續高位運行。持續高價刺激了礦山投資,全球鐵礦石供大于求因素正在累積,未來礦價有向下調整需求。自從2010年國際鐵礦石定價機制發生重大改變以來,世界主要商品交易所都陸續推出了鐵礦石掉期合約,更多衍生工具也在醞釀中,鐵礦石定價機制正發生根本性變化。
機電產品 歐美國家制造業經理人指數(PMI)顯示,其制造業在年初強勁擴張后,于二、三季度再次陷于疲弱。其中,中間產品生產降幅明顯,機械和工程部門相對較為活躍,主要是新興市場需求旺盛、企業設備投資逐步復蘇,為先進工業國帶來了持續增長的機械設備訂單。據德國機械設備制造商協會(VDMA)統計,2011年上半年,德國機械設備出口689億歐元,同比增長18.2%,接近2008年同期金融危機發生前的水平。據日本內閣府公布的日本機械訂單統計,6月份日本機械訂單出現大地震后的首次環比增長,增幅為9.3%,其中震后重建和來自新興市場的工程機械產品需求是主要增長點。但從世界范圍看,未來機床及大型機械設備市場增速將放緩,需求將由新產品逐漸轉向改造和再制造,技術支持、備件供應鏈、維修升級服務等將有巨大市場潛力。
由于對經濟再度陷入衰退的擔憂,電子產品生產和銷售總體疲弱。信息技術研究和咨詢公司高德納(Gartner)預計,半導體市場產能過剩、需求乏力、庫存增加、營收放緩,2011年全球半導體銷售收入將比上年下降0.1%。消費電子產品中,預計2011年全球個人電腦產量僅增長3.4%,手機市場也放慢至11.5%,遠遠低于前幾年的增速。但平板裝置、智能手機等新型消費電子產品需求仍強勁。新領域的電子應用將是電子行業未來熱點,如醫療電子、智能電網、電動汽車等。
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后,新能源成為各主要經濟體政府力推的新興產業,日本大地震造成的嚴重核電站事故使各國對核電發展更加審慎,風能、太陽能產業潛力巨大。歐洲對風電發展興趣日濃,預計到2020年,風電占歐盟電力需求的比重將由2010年的5.3%提高到15.7%。2011年以來歐盟主要國家光伏補貼政策陸續出現調整,同時受風電擠壓,過去幾年持續增長的歐洲太陽能產業前景受到嚴重影響。美國政府繼續對大型太陽能項目給予支持,美國光伏市場有望保持強勁增長。
2011年上半年,發達國家汽車市場普遍不景氣,新興市場增速明顯放緩。歐洲大部分國家以舊換新優惠政策到期,加之債務危機影響,各國車市普遍降溫,上半年轎車累計銷售量同比下滑2%。大地震嚴重影響日本汽車生產和銷售,原已疲弱的汽車市場更加蕭條,8月份日本汽車銷量連續第12個月縮減,同比下降25.5%。預計要到2012年下半年,日本汽車供應鏈才能逐漸恢復正常。美國是汽車成熟市場唯一亮點,上半年輕型車累計銷售量同比增長10.8%。2011年上半年,中國、巴西、俄羅斯、印度等國家新車銷售同比增長9%,與2010年上半年37%的增速相比大為放緩,但仍是前景最樂觀的市場。新能源汽車是汽車業發展熱點,但目前電動汽車發展主要依賴政府提供補貼,未來2-3年有可能出現供過于求。
全球經濟復蘇乏力,貿易需求不足,海運市場持續低迷,運力過剩,使得造船業一直未能從經濟危機打擊中恢復。2011年1-7月全球合計新接訂單4302萬載重噸,同比下降47%,干散貨輪、油船、集裝箱船訂單均大幅減少。船價一直低位徘徊。在成本持續上升壓力下,造船業盈利空間不斷縮小。面對嚴峻形勢,造船業競爭向超大型化、專業化、節能低碳方向發展,1萬標準箱以上的集裝箱船增長迅速,液化氣運輸船、離岸鉆井設備廣受青睞。國際海事組織(IMO)2009年推出的強制性能源效率設計指數(EEDI)將于2013年1月1日生效,對新船建造過程中的船舶設計、生產工藝技術、配套設備、新能源技術應用等提出了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