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努力緩解和消除貧困,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是黨和政府的重要責任和神圣使命。適應新形勢、新任務,抓住新機遇,深入貫徹實施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深入推進扶貧開發,促進我區貧困地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對實現我區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加快實現“富民強桂”新跨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重大意義。為此,特編制本規劃。
一、“十一五”時期扶貧開發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期間,繼續組織實施和全面完成《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貫徹落實〈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的意見》,戰勝各種災害,有效應對金融危機對貧困地區的影響,不斷創新扶貧工作機制,始終把扶貧工作作為重要工作來抓,層層落實扶貧責任制。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采取整村推進和連片特殊特困區域開發相結合的方式,集中力量,集中資金,對4060個貧困村實施整村推進和對連片特殊特困區域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加大職業技能培訓,實施大石山區特困村屯貧困家庭子女職業學歷教育試點工程,培訓和引導貧困村富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穩定就業。突出抓好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優勢產業發展、生態建設和綜合素質提高,大力改善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建立健全相關制度,加強扶貧資金和項目的管理。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扶貧和推行貧困群眾參與式扶貧。整合各方面資金,加大扶貧開發投入,全區扶貧開發投入達296.8億元,其中中央扶貧資金35億元,自治區財政10億元,扶貧項目貸款75億元,社會各界等61億元,水庫移民投資115.8億元。扶貧事業取得了顯著成效。
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實施整村推進貧困村扶貧開發按計劃、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和繼續開展連片特困的大石山區五縣、桂西五縣、距邊境0—20公里范圍內村屯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全區新、改、擴建通貧困村四級公路和通自然村(屯)道路2萬多公里,使貧困村通公路率由2005年的47%提高到2010年的96%以上,貧困村20戶及以上自然屯通簡易公路率由55.61%上升到84.68%,貧困村交通難得到有效緩解;在貧困村建設沼氣池92萬座,4060個貧困村沼氣入戶率達50%,高于全區平均水平,森林覆蓋率達到55%,貧困地區的生態明顯改善;解決了357萬人的飲水困難問題;改造貧困農戶茅草房或危房4.5萬戶;建設水庫移民新村591個,建設庫區村屯道路3958條、飲水項目1042個,搬遷安置水庫移民6.49萬人;對缺乏生存條件的18.5萬人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做到搬得出,穩得住,有發展。同時鞏固完善了部分歷年扶貧異地安置場點的建設。
貧困地區農民收入水平大幅增加。加大扶貧項目貸款和到戶扶貧貼息貸款的發放力度,扶持和培植了113家扶貧龍頭企業帶動貧困農戶發展生產。新建、續建一批甘蔗、水果、桑蠶、中草藥、香料、茶葉、劍麻等有區域特色和優勢的產業生產基地,扶持貧困農戶養殖一大批牲畜和家禽,扶貧產業覆蓋95%以上的貧困村。28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5年的1782元增加到2010年的3454元,年平均增長14.2%,增幅高于全區水平1.5個百分點;4060個貧困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5年的1536元增加到2010年的3037元,年平均增長14.6%,增幅高于全區水平1.9個百分點。
扶貧職業教育培訓效果明顯。認定了74個貧困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基地,開展職業技能培訓12.63萬人次,轉移就業率達95%以上;實施大石山區貧困村貧困家庭子女職業教育試點工程,資助3萬多名貧困村困難家庭子女就讀中、高職學歷教育,在城鎮穩定就業率達90%。
各項社會事業明顯進步。貧困地區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適齡小學生入學率為99%以上,全面改造農村校舍,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實現了義務教育免學雜費。全面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新農合全面覆蓋貧困縣,農民參合率達90%左右,醫療服務體系逐步完善,鄉鄉建有衛生院,大部分貧困村建有衛生室,貧困群眾缺醫少藥狀況和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得到緩解。文化事業加快發展,大部分的鄉鎮和貧困村建有文化站,實施50戶以上自然村屯通廣播電視工程,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達到90%以上。計劃生育工作穩步推進,人口自然增長率8.5‰左右,人口過快增長的勢頭繼續得到有效遏制,人口計生工作進入穩定低生育水平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