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2013年1月5日在武漢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
市長唐良智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并請市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12年工作回顧
2012年,是本屆政府的開局之年,是全面推進國家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大都市建設的第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我們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和省第十次黨代會、市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與全市人民一道,搶抓機遇、奮力拼搏,敢為人先、追求卓越,完成了市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年度目標任務,武漢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取得了新的成就。
——經濟規模躍上新臺階。預計經濟總量跨越7000億元、8000億元兩個臺階。全口徑財政收入突破2000億元。固定資產投資突破5000億元。主要經濟指標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排名穩中有進。
——工業倍增勢頭強勁。預計工業總產值突破1萬億元。工業投資1700億元,增長41.7%。能源環保、食品煙草成為新的千億產業,千億產業達到5個。
——國際化邁出新步伐。積極構建水陸空國際大通道。新辟武漢至巴黎等9條國際及地區航線,累計20條,成為中部地區擁有國際航線最多的城市;“漢新歐”鐵路國際貨運專列開通,江海直達班輪穩定運行,陽邏港成為全國唯一試行內河啟運港退稅政策港口。“雙谷雙城”合作全面推進。新引進世界500強企業17家,累計101家。
——武漢邁入“地鐵時代”。軌道交通2號線一期建成試運營,全國首條穿越長江地鐵在漢誕生,市民出行更便捷、更舒適。
——“城管革命”成效明顯。推進管理理念、思路、體制、機制、方法、環境創新。環境衛生、綠化水平、城市立面形象明顯提升,交通秩序、經營秩序明顯改善,渣土污染、違法建筑得到有效治理,城市面貌發生深刻變化。
——居民收入快速增長。預計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00元,增長14%;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11000元,增長15%以上。
一年來,我們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內增實力、外樹形象,重點抓了六個方面的工作:
(一)全力以赴穩增長,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
制定實施穩增長政策措施。面對偏緊的宏觀經濟環境,及時出臺促進工業發展“13條”、民營經濟發展“新56條”、金融支持實體經濟“30條”等系列政策措施,抓投資、擴內需,保企業、興產業。
提速工業倍增計劃。工業發展平臺建設實現重大突破。6個新城區工業倍增示范園區各實現10平方公里“七通一平”,漢陽區、青山區、洪山區各實現5平方公里“七通一平”。強力推進重大項目建設。80萬噸乙烯建成中交,東風本田二廠、武鋼一硅鋼技術改造、100萬噸煤焦油、武石化煉油改造二期、格力電器武漢產業園等項目建成投產。上海通用武漢生產基地、聯想武漢生產基地、周大福珠寶文化產業園、武鋼鍍錫板、北車軌道交通裝備修造基地、力諾武漢產業基地、湖北廣電傳媒基地等項目開工建設。簽約引進10億元以上工業項目22個,其中50億元以上10個。重點區域支撐作用增強,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占全市的36%,新城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35%以上。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55家。
啟動服務業升級計劃。加快建設區域性金融中心和全國重要的現代物流中心、會展中心、工程設計中心。新引進7家金融機構,新增上市企業11家,其中“新三板”掛牌企業10家,27家金融機構在漢設立后臺服務中心,金融業增加值增長18%。制訂實施物流業空間發展規劃。成功舉辦第九屆中國國際物流節,發起成立中國物流城市聯盟。精心組織光博會、漢交會、武漢國際汽車展、首屆武漢國際時裝周等各類展會521場,交易額增長24.2%。加快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出臺《武漢文化產業振興計劃》,組建武漢工程設計產業投資公司,東湖設計城、武漢設計產業園建設進展順利,“漢陽造”廣告創意產業園獲批“中央財政支持廣告業發展試點園區”。大力發展商業新業態,電子商務交易額突破1200億元,新增連鎖經營網點123家。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427億元,增長15.8%,“小進限”商貿流通企業新增1518家。武漢歡樂谷建成開業。全市旅游總收入增長31.9%。獲批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全國旅游標準化試點城市。
加大服務企業力度。開展“企業大走訪”活動,協調解決企業生產經營中的突出困難和問題。幫助企業開拓市場,組織重點產業上下游企業供需對接,對企業參加國內外產品展銷會提供財政補貼。繼續落實取消、減免、降低行政事業性收費政策,切實減輕企業負擔。
(二)深入實施兩大國家戰略,改革創新取得新進展
加快建設國家創新中心。大力推進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示范區發展規劃綱要獲國務院批復。出臺促進示范區科技成果轉化的“黃金十條”政策。加快光谷“資本特區”建設,獲批開展“新三板”試點,設立股權投資機構60余家,11家金融機構在光谷設立科技支行。加快光谷“人才特區”建設,新引進高層次創新人才157名。加快特色園區建設,光谷生物城集聚企業424家,63家企業和科技研發機構簽約入駐武漢未來科技城。全面提升城市自主創新能力。組建武漢光電工業研究院、武漢智能裝備工業研究院、武漢新港發展研究院、中國光谷研究院、武漢導航與位置服務工業技術研究院;新建23個國家級技術創新平臺、4家院士工作站。新增科技企業孵化器面積310萬平方米,累計536萬平方米。制定實施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五年行動計劃,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00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4483億元,增長30%。獲得國家級科技獎勵43項,獲批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城市、全國首批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試點城市,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審查協作中心落戶武漢。
推進“兩型社會”改革試驗。頒布實施《武漢市基本生態控制線管理規定》、《武漢市節能監察辦法》、《武漢市中心城區湖泊“三線一路”保護規劃》。加強水、空氣污染防治。實施主城區污水全收集全處理五年行動計劃,啟動龍王嘴污水處理廠改造工程,新建污水管網100公里。啟動PM2.5監測。淘汰“黃標”公交車740輛。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21天,比上年增加15天。深入實施“兩型”示范工程,新增公共節能燈具5萬余盞、綠色建筑180萬平方米、電動公交車200臺、公共自行車2萬輛,16個循環經濟示范項目建成投產,生態水網工程取得新進展。
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推進國有企業改革,長動集團、武重集團、中聯制藥與央企實現戰略重組,24家國有出資企業資產總額、利潤總額分別增長15%、15.3%。完成54家集體企業改制。促進民間投資,加快民營經濟發展,新增個體、私營企業11萬戶。啟動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
加強服務型政府建設。推進行政審批制度創新。完善工業、建筑業、服務業審批新流程,啟動優化公共服務領域辦事流程。市直部門承擔審批職能的內設機構和二級事業單位由138個調整歸并為53個。“武漢市民之家”投入運行,66個部門和單位的服務、審批事項入駐。建立全市統一的網上行政審批系統。深化“治庸問責”,開展電視問政、網絡問政等群眾監督活動,公開承諾的“十大突出問題”整改成效明顯。堅持依法行政,自覺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市政協的民主監督,提請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地方性法規草案5件,制定政府規章12件,人大議案、代表建議和政協建議案、提案1315件全部辦結。在市民中公開選聘政府參事。
(三)拓展開放廣度和深度,城市國際化進程明顯加快
突破性推進招商引資。加大“走出去”招商力度,主動承接海內外產業轉移。在美國、日本、韓國、香港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及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等沿海發達地區設立常駐招商機構。舉辦境內外大型招商活動80余場。實施央企對接戰略,簽約合作項目35個,總投資863億元。新引進投資10億元以上項目56個。實際引進內外資總額1705億元,增長78%。
擴大對外交流合作。拓展航空、鐵路、水運國際大通道。航空口岸出入境68萬人次,增長57.6%。“漢新歐”鐵路國際貨運專列17天內穿越亞歐6國,直達捷克。江海直達班輪每周開行8班,72小時內從陽邏港直達上海洋山港。成功爭取美國駐漢總領事館2014年開辦簽證業務。推進“雙谷雙城”交流合作,武漢與芝加哥市簽署合作備忘錄,武漢·中國光谷與美國硅谷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簽約項目總投資82億美元。國際友好城市增加到18個。新批對外直接投資項目40個,完成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營業額增長25%。
積極參與“兩圈一帶”和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出臺參與推動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的指導意見,在經貿、交通、旅游、口岸等方面的合作有序展開。對口幫扶鄖西、來鳳、五峰工作扎實開展。援藏、援疆工作取得新成效。
著力改善外籍人士在漢工作生活環境。啟動實施“家在武漢”工程。規范公共場所和主干道英文標識,出版中英文對照武漢地圖,在公共服務窗口推廣雙語服務,編印《外國人在漢指南》,創辦《長江日報》英文周刊。完成領事館區規劃工作。
(四)強化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城市功能環境顯著提升
發揮規劃引領作用。制訂出臺《武漢市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行動規劃綱要》。中心城區實現法定規劃全覆蓋。編制完成《都市發展區“1+6”空間發展戰略實施規劃》、《新城區軌道交通線網規劃和“十二五”建設規劃》等重大專項規劃。提升規劃水平,重大規劃編制面向國內外知名設計機構招標。武漢城市規劃展示館建成開放。
制定實施城建攻堅計劃。基礎設施建設投資1150億元,城建重大項目竣工15個、開工25個、續建16個。
交通樞紐建設取得新突破。漢宜高鐵、京武高鐵開通運行,武漢成為全國第一個東南西北都通高鐵或高速客運專線的城市。天河機場三期、機場交通中心、陽邏集裝箱三期開工建設。
城市路網建設加快。二環線水東段、八一路延長線、歡樂大道、珞獅南路、漢西一路、塔子湖東路、梨園地下通道、107國道洪山段改造等重大工程竣工通車。軌道交通3號線一期、長江大道、解放大道下延線、雄楚大街、龍陽大道、東湖通道、八一路地下通道、通順大道、漢江三官公路大橋等新建改建工程開工建設。軌道交通4號線一期二期、四環線、二環線漢陽段、鸚鵡洲長江大橋、機場第二通道、姑嫂樹路快速通道等重大項目加快建設。軌道交通6號線一期建設獲國家正式批復。建成慢行交通系統50公里,改造社區道路1281條。
市政設施不斷完善。建成地下排水管網80公里,常青泵站二期、楊泗港泵站等一批大型排水設施投入運行,黃孝河、羅家港等7條大型明渠箱涵清淤疏浚全面完成,城市排漬能力有效提升。天然氣外環高壓管道成功穿越長江。中心城區和新城區建制鎮實現3G網絡全覆蓋。
城市更新改造力度加大。漢正街、黃浦大街、精武路、尤李村等重點片區改造提速。二環線內56個“城中村”改造目標任務全面完成。歷史文化風貌街區保護工程啟動實施。
各位代表,大規模的城市建設,給市民的生活與出行帶來不便和影響,全市人民給予了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并積極參與建設。正是有了大家的正能量,才有了武漢日新月異的變化。在此,謹向廣大市民表示衷心的感謝!
縱深推進“城管革命”。堅持以人為本,廣泛發動市民,開展“城管革命”戰線行、社區行、校園行。無證小餐飲、暴露垃圾、車窗拋物、行車“加塞”、廣告招牌、占道經營等專項治理取得新成效。修復老舊破損人行道33萬平方米。加快“綠色江城”建設。東沙城市綠道、后官湖郊野綠道、巡司河風情公園一期建成開放。張公堤城市森林公園示范段和三環線、文化大道、新天大道、川龍大道綠化帶基本建成。完成116條城市道路和繞城高速綠化改造。新建環湖路30公里。建成“三小”綠地和園林小景62個、景觀花街11條。漢江江灘二期、58座山體景觀公園啟動建設。新增綠地面積750萬平方米。成功申辦第十屆中國國際園林博覽會。推進城市管理法制化、規范化。《武漢市城市綜合管理條例》獲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編制實施“漢版城管手冊”。制定出臺《武漢市城市容貌規定》。數字化城市管理系統開通運行。
(五)加大“三農”工作力度,城鄉統籌發展邁出新步伐
積極穩妥推進新型城鎮化。按照“獨立成市”理念,推動6個新城區各規劃建設一座中等城市規模的現代化新城。投入43億元,建設城鎮項目270個。開展“擴權強鎮”試點。奓山街納入全國小城鎮綜合配套改革試點,11個街鎮獲批省級重點中心鎮、特色鎮。
大力發展現代都市農業。編制《武漢市現代都市農業發展空間布局規劃》。加強“菜籃子”工程建設,新增標準化蔬菜和水產基地8.5萬畝。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6個新城區基本形成“一區一園”格局,農產品加工業產值達到1500億元,增長22%。制訂實施賞花經濟規劃,鄉村休閑旅游突破1500萬人次。
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推廣農業新模式、新品種、新技術105項,轉化農業自主知識產權科技成果18項。推進農業資源資本化,全面開展農村資產資源確權登記,農村產權交易所實現交易額20億元,農村產權抵押貸款金額4.6億元,農村土地流轉面積達到150萬畝。武漢成為全國省會城市唯一的國家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
持續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以開展“萬名干部進萬村挖萬塘”活動為契機,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整治塘堰1.47萬口、灌排港渠570公里。完成27座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作。農業旱澇保收面積擴大到223萬畝。對7個鄉鎮、126個村灣實施環境綜合整治,建成24座農村垃圾轉運站。制定實施農村飲用水管理辦法,農村飲用水管理長效機制初步形成。建成500個“村郵站”。發放惠農補貼4.1億元。
(六)加大民生工作力度,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
全市公共財政用于教育、醫療衛生、就業社保、保障性住房和文化體育的支出達348.6億元,增長22.1%。
突出抓好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城鎮新增就業15.9萬人;扶持自主創業1.9萬人,直接帶動就業8.1萬人,武漢被評為“全國創業先進城市”。推進社會保險提標擴面。社會保險凈增參保73萬人次,綜合覆蓋率95%。29.9萬名被征地農民納入社會養老保險。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實現全覆蓋。城鎮醫保門診治療的重癥、慢性疾病,由10種增加到26種。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增長16%。城鎮“三無”、農村“五保”對象供養標準平均提高30%以上。為2.1萬名少數民族群眾發放清真肉食補貼。物價漲幅控制在全國平均水平以下。建設籌措保障性住房10.81萬套,竣工(含基本建成)5.86萬套。加強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新建城鎮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79家、農村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10家,為40萬名65周歲以上老人實行免費體檢。
著力增強公共服務能力。優先發展教育事業。50所公辦幼兒園新改擴建工程、76所小學標準化建設、184所校園基礎設施改造全面完成。創建30所市級特色小學和16所特色初中。出臺《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制訂實施《武漢國家醫療衛生服務中心建設規劃》。基本藥物制度向非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拓展。54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實現提檔升級。大醫院直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模式初見成效。全面推進“文化五城”建設。25個24小時自助圖書館建成投入使用。完成55個中心城區街道文化站提檔升級、31個鄉鎮綜合文化站改擴建。啟動建設武漢科技館新館、江漢關博物館,新增體育場地面積50萬平方米。整合新城區廣播電視有線網絡,實現“全市一網”,高清電視頻道順利開播。首批30家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完成轉企改制。“書香江城——全民閱讀”、“武漢之夏”、首屆人口文化節等群眾性文化活動蓬勃開展。成功舉辦湯姆斯杯和尤伯杯世界羽毛球錦標賽、第十屆武漢國際雜技藝術節、第十屆武漢國際賽馬節、首屆琴臺音樂節、“同城雙星”龍舟賽等大型文體活動。成功申辦2015年世界中學生田徑錦標賽。
創新社會管理體制機制。全面推進社會管理服務網格化。1470個社區啟動“幸福社區”創建工作。完成10個街道社區服務中心和750個社區服務站提檔升級。“平安武漢”建設不斷深化。警務機制改革深入推進,4679名市級警力充實到基層。社會治安立體防控成效明顯。食品藥品安全監管、信訪、安全生產工作進一步加強。
全面發展各項社會事業。人口計生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幸福家庭”創建活動深入推進。“六五”普法工作深入開展。國防教育和國防動員取得新進步,連續五次榮獲“全國雙擁模范城”。國家安全、民防、消防、仲裁、保密、參事、氣象工作不斷加強,文史、檔案、民族、宗教、僑務、科協、地方志工作積極推進,婦女、兒童、老齡、殘疾人事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