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表外業務風險”被寫入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意味深長。
關于金融風險,此前三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大多籠統提及。比如,2010年表述為“防范各類金融風險”,2011年未專門提及金融風險,2012年表述為“建立健全系統性金融風險防范和監管協調機制,增強抵御風險能力”。與前三年表述不同的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不僅給“穩健貨幣政策”賦予了“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金融風險底線”的重要內涵,更將“底線”的內涵進一步闡釋為“引導金融機構穩健經營,加強對局部和區域性風險以及金融機構表外業務風險的監管,提高金融支持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p>
政府工作報告何以要專門提及“表外業務風險”,并將這一風險與“局部和區域性風險”并列為今年必須加強監管的兩大風險之一?
目前在金融機構的表外業務中,作為金融創新產物、也是貸款額度剛性管理產物的商業銀行表外業務最受關注。眾所周知,商業銀行表外業務是指商業銀行從事的不列入資產負債表,但能影響銀行當期損益的經營活動,主要包括各種擔保性業務、承諾性業務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不過,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所指“表外業務”卻有特別內涵。它不是對銀行所有表外業務的泛泛而指,而是專門指容易引發系統性和區域性金融風險的銀行理財以及銀證、銀基、銀保、銀信等合作類交叉性業務領域的表外業務。這其中,截至2012年末余額達7.1萬億元人民幣,截至今年1月底已增長至7.4萬億元左右,超過信托業、保險業資產規模的銀行理財產品,更是政府工作報告所提“表外業務”的重要內容。
為什么是理財產品而不是其他?一方面,近幾年來,銀行理財產品發展迅速。2007年時,銀行理財產品余額才5000多億元,但到了2012年底,這一規模就膨脹到了7.1萬億元。而截至2012年末,銀行業總資產規模為131萬億元。以此計算,銀行理財產品余額占比約為5%;與2011年末4.59萬億元的銀行理財產品余額相比,2012年的增幅高達55%。銀行理財業務的長足發展,支持了實體經濟的發展,促進了銀行業的改革轉型,滿足了客戶金融產品投資需求,其巨大規模對經濟金融穩定的影響也日益顯著。另一方面,在銀行理財產品這一表外業務快速發展的同時,較少受到金融監管當局監管的這一業務,也被很多人視為“大型龐氏騙局的武器”,甚至有海外媒體認為,如果銀行理財業務出現風險,將會引發中國式次貸危機。
美國次貸危機,人們并不陌生。因為次貸危機的發生,禍起基礎資產即次級抵押貸款違約率的上升。中國銀行理財產品發生怎樣的風險,才會引發中國式次貸危機?答案同樣是在基礎資產的違約率上。
銀行理財產品的基礎資產是什么?目前看來,銀行理財產品所投資的對象也就是基礎資產,主要分布在地方政府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房地產建設以及一些不值得投資的項目,比如投資的項目有的干脆就是個幌子,或者毫無盈利能力,回報難以為繼。這些基礎資產如果受宏觀調控或經濟下行壓力的影響,不能產生穩定回報,出現兌付危機,那么就有可能在理財市場形成具有多米諾骨牌效應的大面積違約,進而引發系統性和區域性金融風險。不僅如此,在不少人看來,可能給銀行理財產品帶來風險的還有期限錯配、以短養長。比如理財產品期限一般為3至6個月,而投資項目的期限通常是一、兩年。由于資產池資金來源方的期限與資金運用方的期限不完全相同,因此短期理財產品的期限錯配風險被不少人關注。國際評級機構惠譽不久前專門就“理財產品的期限錯配風險”對中資銀行進行提醒,認為由于理財產品正將銀行的存款基礎屬性從穩定、低成本轉變為流動速度加快、成本更高和期限更短,因此,資產與負債期限不匹配,以及對標的資產披露水平較低,將會給銀行帶來較大風險。
對于銀行理財產品這一表外業務的風險,并非沒有引起有關方面重視。3月5日,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就明確表示,銀行理財產品處于發展初期,存在一些問題,銀監會和商業銀行正在積極規范,包括產品設計、產品銷售、投資管理等環節,嚴禁銷售未經許可的理財產品。業內人士也認為,只要納入監管范圍,銀行理財產品這種表外業務的風險就是可控的。
雖如此,政府工作報告中寫入“表外業務風險”,還是顯示了中央政府對金融機構表外業務風險可能引發“系統性和區域性金融風險”的擔憂和重視。因為政府工作報告特別指出,我國經濟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問題依然突出;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和產能相對過剩的矛盾有所加劇;企業生產經營成本上升和創新能力不足問題并存;財政收入增速放緩和政府剛性支出增加的矛盾凸顯,所有這些都有可能誘發金融機構表外業務風險。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在銀行總資產中占比不斷提高的銀行理財業務出現問題,不僅會影響金融機構的穩健經營,更事關金融支持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因此,政府工作報告中特別強調“表外業務風險”,不僅是希望金融監管部門未雨綢繆,加強監管,更是希望理財業務能健康發展,以便在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中持續發揮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