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山西省農村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
“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現農村經濟轉型跨越發展的重要時期。現依據《山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編制本規劃。
一、“十一五”農村經濟發展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間,我省“三農”工作邁出重大步伐,取得顯著成效,全省農村經濟社會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農村綜合經濟實力進一步提高。第一產業快速發展,2010年第一產業增加值達到554.5億元,比2005年增長1.1倍;農林牧漁全面發展,2010年總產值達到1047.8億元,比2005年增長1.2倍。農村二三產業穩定增長,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民營經濟得到長足發展。縣域經濟實力明顯增強,進入全國縣域經濟中部百強縣行列的縣市個數由2005年的9個上升到2010年的15個。
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十一五”期間糧食生產取得新突破,年均糧食產量達到101.7億公斤,比“十五”時期增加9.4億公斤,增長10.2%,2010年達到108.5億公斤,創歷史最高水平,有效保障了糧食供給。肉蛋奶和瓜果蔬菜等主要農產品產量穩步增長,市場供給充足。
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736元,“十一五”年均增速達到10.4%,比“十五”時期提高了1.7%,成為農民得實惠最多、收入增加最多的時期。農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2010年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3664元,比2005年增長95%,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從2005年的44.2 %下降到2010年37.5%。五年累計轉移農村勞動力480萬人,工資性收入成為農民增收的新亮點。
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成效顯著。優質雜糧、草食畜、干鮮果、反季節菜四大主導產業和林果苗木、農作物制種、特種養殖、中藥材四大亮點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基本形成了雁門關生態畜牧經濟區、中南部無公害果菜產業區、東西兩山雜糧干果產業區三大區域格局。農產品加工業快速發展,2010年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416億元,比2005年增長85%。
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推廣力度進一步加大,種養業良種繁育、農產品質量安全、動植物保護等體系逐步健全和完善。農機裝備發展迅速,綜合農機化水平達到47%。農業氣象服務水平明顯提升,農村公共氣象服務業務系統建設穩步推進,氣象災害預警信息覆蓋率已達90%以上。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新突破。水利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2010年總供水能力達到75億立方米,供水結構進一步優化,地表水供應量占供水總量比例達到26.7%。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1911萬畝,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54萬平方公里。大力實施1000萬畝中低產田改造、旱作農業示范基地和新增糧食生產能力建設等工程,耕地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
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大力實施“千村試點、萬村推進”工程和沼氣富民等農村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程,9098個試點村和重點推進村全部完成了“四化四改”和“五個一”工程建設任務,農民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村容村貌發生巨大變化。通過兩年的工程建設,至2010年底農村“五個全覆蓋”工程建設全面完成,覆蓋后的村莊基礎設施明顯改善。
生態環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扎實推進天然林資源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建設、太行山綠化、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等國家林業重點工程,“十一五”期間累計完成營造林2372萬畝,其中國家重點工程造林占69.5%。通道綠化、交通沿線荒山綠化、村鎮綠化等省級十大造林綠化工程成效顯著,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18%。“2+10”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程進展情況良好,治理初見成效,特別是通過汾河流域生態環境治理修復與保護工程近期(二年)建設,汾河干流斷流天數明顯減少,流域水生態環境得到改善。
小城鎮和中小企業快速發展。2010年城鎮化率達到48.1%,較2005年提高了6個百分點。建制鎮得到較快發展,在全省鄉鎮中的比例由“九五”期末的27%提高到2010年底的47%。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民營經濟實力不斷增強,2010年民營經濟完成增加值4339億元,比2005年增長1.1倍;上繳稅金完成693億元,占全省財政收入的38.3%。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取得新進展。農村水電路氣房建設明顯加快,累計解決和改善了1188萬人的飲水困難問題,全省農村飲水狀況得到根本性改善。農村教育衛生文化事業加快發展,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建立,社會保障水平逐漸提高。農村扶貧開發取得新進展。農村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和基層黨的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
農村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農村綜合改革、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等穩步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點任務全面完成。全面取消農業特產稅等涉農稅費,農業補貼規模大幅增長,主要糧食作物最低收購價逐年提高,農業支持保護體系進一步健全。積極探索建立“以煤補農”的投入機制,引導資源型企業幫扶農業和新農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