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發展門戶網訊(實習生王曉涵) 世界銀行發布最新報告《2015世界發展報告:思維、社會與行為》指出,應對氣候變化是我們這個時代面臨的一項歷史性挑戰??偟膩碚f,貧困的國家和社區更容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也要為向低碳經濟過渡付出很高成本。
要應對氣候變化,個人和社會不僅要克服復雜的經濟、政治、技術和社會挑戰,同時也要克服一些認知錯覺和偏誤。人們對氣候的認識是基于對近期天氣的體驗。意識形態和社會因素會導致“確認偏誤”(confrmation bias),也就是說,人們通常會用符合自己原有觀點或假設的方式來解釋和過濾信息。人們往往會忽視或不能充分理解通過概率向他們呈現的信息,例如關于季節性降雨和其他氣候變量的預測。與未來相比,人們更為關心當下,而氣候變化的最嚴重影響可能很多年以后才會到來。人們在面臨未知時往往不愿采取行動。自利偏誤(self-serving bias)——即人們通常會偏愛符合自己利益的原則(特別是有關公平的原則),使各國很難就如何分擔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負擔達成國際協定。
心理和社會視角也擴大了應對氣候變化的方法。一種做法是利用恰當的政策來培養新的能源使用習慣。對巴西八個月強制限電效果的一項研究表明,限電政策導致用電量下降,而且用電的減少得以長期保持,在限電結束十年后用電量仍有14%下降。居民擁有的家電數量和用電習慣數據表明,用電習慣的改變是用電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美國一個節能項目表明,社會比較也會影響能源消費。操作該項目的 Opower 公司向數十萬戶居民郵寄“家庭能源消費報告”,報告中將每個家庭的用電情況與同一時期同地區其他家庭的用電情況進行比較。就是靠著提供這一簡單信息,該公司使這些家庭的能源消費降低了2% ,這相當短期能源價格提高11-20%、長期能源價格提高5% 提高所取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