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記者 王虔)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與二三產業均有緊密聯系。去年我國糧食生產實現了十一連增,農民收入實現了連續十一年快速增長。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04年的2936元增加到2013年的8896元。在持續向好的局面下,我國農業面臨變化,出路在何方?在1月10日舉辦的國研智庫論壇上,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發表演講,提出要促進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
韓俊指出,在新常態下推進農業結構的深度調整,要提高品質,提高安全質量水平,同時延長農業的產業鏈。“任何一個國家的農業一定是‘接二連三’,和二產、三產聯在一塊兒。今后農業結構調整很重要的一個考慮,就是要促進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
在調整結構的同時,韓俊還認為要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的機制,完善農業的支持和保護政策。他指出,這方面一個重要的改革探索是實行目標價格制度。他介紹,去年中央部署在東北三省、內蒙古開展大豆改革試點,在新疆開展棉花改革試點。目標價格試點總體進展順利。實行目標價格改革試點以后,棉花和大豆價格逐步開始向市場均衡價格回歸,市場價格發揮了決定性作用。韓俊同時認為,財政補貼是實施目標價格改革必須要付出的成本。“比如棉花定的目標價格19800元/噸,新疆棉花市場銷售價格在13000-14000元/噸,一噸棉花按市場價和目標價的差額補貼農民,起碼補6000元。財政還是可以承擔起這個成本,這也是農民對種棉基本收益的托底。”
韓俊介紹,目標價格改革當前的政策還是繼續搞好大豆和棉花的試點。小麥、稻谷繼續實行最低收購價,有些產品繼續實行收儲政策,但政策會更加彈性。他指出,要防止價格大起大落,但也要對農產品價格合理漲落、合理波動保持正常的心態,要有一定的容忍度。“沒有一個國家的農產品價格都是持續不斷的剛性上漲,這也不符合市場規律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