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記者 王振紅 楊霄霄)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副局長王宇近日在“國研智庫論壇”上,針對中國的貨幣政策走向和金融改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副局長王宇在國研智庫論壇上演講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王東海 攝
王宇說,中國匯率市場化改革的目標是,建立一個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基礎上的基本穩定。
她介紹說,中國匯率市場化改革從1994年開始,比利率市場化改革早兩年。從1994年4月1日到今天,中國進行了五次比較重大的匯率政策調整和匯率制度變革,人民幣匯率浮動區間從3‰擴大到了2%。
這些年,中國實際有效匯率持續上升從而影響中國的出口。為什么人民幣匯率一直在升值?王宇認為,這是因為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國際收支持續順差,主要表現為經常賬戶的順差,經常賬戶順差主要表現為進出口貿易順差,而進出口貿易順差意味著從對外貿易中賺來大量外匯,主要用美元表示,銀行間外匯市場就一直處于美元供給大于需求的狀態,這就會表現為美元貶值,人民幣升值。從1994年第一次匯改到去年,人民幣匯率一直在單邊升值,而沒有雙向浮動。人民幣升值由外匯市場美元的供給決定,人民銀行的管制或者說管理體現在區間,人民銀行為了讓人民幣匯率不大幅升值或者不大幅貶值設立了區間,通過購匯或者拋售外匯的方式維持區間。在區間中人民幣匯率的變動,完全是由銀行間外匯市場供求關系來決定。最近,人民幣匯率開始出現雙向浮動,因為2013年底以來中國的出口放緩,貿易順差減少,經常賬戶順差減少。人民幣匯率改變了單邊升值,而出現了小幅雙向浮動。
所以說,人民幣匯改的一個重要成效是,人民幣匯率正在向均衡方向調整。如果人民幣價格持續走單邊,一定離均衡點比較遠,當它開始雙向浮動的時候,就有可能接近均衡。
更重要的是中國國際收支正在逐步走向平衡。2007年,中國經常賬戶的順差占GDP比重高達7.1%。到2013年底,隨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包括產業結構調整,也包括人民幣匯率改革,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國際收支經常賬戶順差占GDP比重已經降低到2.4%。按國際慣例,只要不超過4%就認為是國際收支基本平衡。
關于下一步匯改的思考,王宇提出以下建議:
首先是減少政府干預,這意味著讓市場在人民幣匯率的形成和變動中發揮決定性的作用,要讓人民幣匯率來調節銀行間外匯市場的供求關系,從而實現銀行間外匯市場或者說中國外匯市場的自動出清。
其次是擴大匯率浮動區間。實際上,減少政府干預和擴大人民幣匯率的浮動區間是一個硬幣的兩個方面,擴大人民幣匯率的浮動區間,政府的干預肯定減少,因為咱們的干預主要表現為央行購匯,浮動區間越大,央行需要守的線就越少。現在人民幣匯率浮動區間已經是2%。從國外的例子來看,智利在浮動區間達到12%的時候退出,波蘭在浮動區間達到15%的時候退出,中國的匯改未來還有一段路要走。
第三是進一步完善外匯市場。擴大外匯市場的主體,增加交易方式,降低交易成本,擴大交易規模,促進外匯市場的深化和寬化。只有這樣,才能減少政府干預,才能讓市場更多地在人民幣匯率的變動和形成中發揮作用。
什么時候可以實現中國資本賬戶的完全可兌換?王宇的個人看法是,盡管現在還有資本完全可兌換的時間表,但中國距離資本賬戶完全可兌換已經非常近。1996年已經放開經常賬戶,資本賬戶分為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兩部分,直接投資已經基本實現完全可兌換,現在剩下的就是證券投資,證券投資在很快地推進,資本賬戶可兌換已經離預期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