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帶一路”正在由戰略構想步入全面實施階段。從未來發展大趨勢看,如何加快構建面向亞歐的自貿區網路,促進雙邊/多邊FTA(自由貿易協定)或BIT(雙邊投資協定)協定談判,落實推動多/雙邊直接投資政策,并在此基礎上建立自由、公平、公正的全球開放性多邊貿易和投資體系建設,最終建成“一帶一路自貿區”將重構全球經濟新格局。
加強“一帶一路”區域貿易投資合作還須克服諸多難題。首先,區域整體發展水平和市場規模較低。根據57個主要國家的統計計算結果顯示,2013年人均GDP水平低于1萬美元(世界平均水平是10500美元)的國家有35個。這些國家的人口總數達到39.5億人,占全球的55.33%,但GDP僅占全球的20%;人均GDP為3862美元,僅相當于這一區域平均水平的76.5%和全球平均水平的35.7%。
其次,高水平經濟一體化建設明顯滯后。雖然絲路地區人口眾多、距離相近,具有深化彼此之間經濟關系的有利條件,但由于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巨大、地緣政治復雜等原因,缺乏以本地區成員為主、具有廣泛代表性的多邊自貿安排和有效合作機制,制約了區域內合作的深度和廣度。
第三,區域內貿易占比相對較低。和歐盟、NAFTA以及東盟等在區域一體化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的地區相比,“一帶一路”相關國家面向區域內國家的出口和進口在全部對外貿易中的比重比較低。過度依賴于外部市場,受到區域外經濟波動沖擊的風險較大,同時有可能加劇區域內經濟體之間的惡性競爭,壓低區域整體的貿易收益水平。
第四,貿易往來存在較多壁壘和障礙。當前,“一帶一路”區域國家經貿合作還處于初級階段。如新歐亞大鐵路途經多個國家,軌距不同,換軌操作費時耗力,各國口岸合作機制尚未形成,通行便利化程度不夠,物流成本偏高,一些國家的港口設施落后,增加了相互商品和服務流通的困難程度。
因此,立足于當前現狀,“一帶一路”以推動實現區域內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為重點,促進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建立,包括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能源資源合作、園區和產業投資合作、貿易及成套設備出口等領域,將依托沿線基礎設施的互通互聯,對沿線貿易和生產要素進行優化配置,形成以“周邊為基礎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和“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貿區網絡”是未來大勢所趨。
目前,我國在建自貿區20個,涉及32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已簽署自貿協定12個,涉及20個國家和地區,分別是我國與東盟、新加坡、巴基斯坦、新西蘭、智利、秘魯、哥斯達黎加、冰島和瑞士的自貿協定,內地與香港、澳門的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CEPA),以及大陸與臺灣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目前均已實施;正在談判的自貿協定8個,涉及23個國家,分別是我國與韓國、海灣合作委員會(GCC)、澳大利亞、斯里蘭卡和挪威的自貿協定,中日韓自貿協定、《區域全面經濟合作伙伴關系》(RCEP)協定,以及打造中國-東盟自貿協定(“10+1”)升級版。未來逐步形成立足周邊、輻射“一帶一路”區域、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貿區網絡,并最終建成“一帶一路”自由貿易區(F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