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記者王振紅)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增長速度減速換檔、結構調整升級優化、增長動力轉化提升的“新常態”,認識、適應和引領新常態是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新常態”的九大特征中,明確提出我國環境承載能力已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新常態”階段,我國產業結構將呈現哪些變化,是否有利生態文明發展?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宏觀處副處長、經濟學博士后閆敏表示,產業結構尤其是制造業結構優化升級將成為新常態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閆敏指出,產業結構轉變為新時期建設生態文明提供條件。由于模仿型和排浪式消費基本結束,出口總量減慢,出口結構調整,導致傳統產業的供給能力大大超過需求,鋼鐵、建材等行業產能已經絕對過剩,房地產、汽車等也出現了區域性和結構性的過剩。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作用將更加凸顯,教育、醫療、養老、旅游休閑、文化等領域未來發展速度將明顯提高。這意味著,從產業發展與結構角度看,淘汰落后產能力度將逐步加大,能源消耗大、污染嚴重的企業將由于市場競爭加劇、需求銳減、產品滯銷、利潤下滑等因素逐步被淘汰出局。與此同時,產業技術不斷發展,新能源、綠色環保、低碳等新一輪技術革命的突破,將為建設生態文明提供良好的產業保障與技術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