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記者 王振紅)建設生態文明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選擇。在《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發展生態農業。如何擺脫生態農業發展困境?又如何將生態農業從理念變成實踐?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表示,發展生態農業的最大難點是使其經濟上具有可持續性。
李國祥指出,從動力機制上說,促進生態農業實踐發展的核心是農業現代化要在充分尊重生態規律的基礎上讓生態農業在經濟上具有可持續性,這是當前擺脫生態農業發展困境的根本。
尊重生態規律,要求農業在資源利用上要集約節約,使農業自然資源,如耕地和水,得到有效保護,不被過度利用,利用的農業自然資源可以休養生息,可永續再利用,切勿竭澤而漁。
尊重生態規律,要求農業廢棄物可資源化利用,可循環利用,農作物秸稈還田,牲畜糞便可成為農作物生長的營養來源,切勿使現代農業發展成為最大污染源,避免焚燒秸稈,動物糞便毒害大氣、水和土壤。
尊重生態規律,現代農業生產要素利用必須適度合理,不能過度依賴,特別是化肥和農藥等現代生產要素不能成為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資源環境的風險隱患。過去,我們曾把化肥農藥等施用量的多少作為農業現代化水平高低的衡量標準。化肥農藥等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既是農業科技進步的象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農業現代化程度,但后遺癥也越來越明顯。我國提出的新型農業現代化,不僅不能再把化肥農藥施用量增長速度作為反映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指標,而且應該將化肥農藥等現代農業生產要素用量的降低速度作為反映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指標。
發展生態農業的最大難點是使其經濟上具有可持續性。國家發展生態農業,可以通過生態補償機制從財政上不斷地支持實施主體,但財政上支持的生態農業,發展空間總體上畢竟有限。我國約20億畝耕地,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工程每年大約只有1000萬畝能夠享受到財政補貼。人類已經通過實踐探索出市場經濟條件下提供生態產品和服務實現經濟上的可持續性。銷售有機農產品,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生態旅游,都可能在市場上實現生態農業的經濟價值。不過,我們調查中發現當今生態農業實現市場經濟價值還很脆弱,這還需要不斷地探索。
發展生態農業,依賴科技創新,更具有根本性。科技創新對農業發展具有兩面性。只注重經濟上高效,以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產出為目標的研發活動而創新的農業科技成果,可能會破壞生態平衡。將生態平衡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兼顧經濟上可持續性而開發出來的農業科技成果,應用于農業生產實踐,并配套建立起兼容生態價值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可能會使生態農業在財政支持和市場動力驅動下不斷地發展。
生態農業,還需要廣泛宣傳,動員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即使經濟上不營利,即使我們每個人為生態農業發展付出必要的代價和汗水,為了發展生態農業,也是值得的。這樣,為生態農業發展作出貢獻就會成為越來越人的自覺。生態農業發展就有了不竭的動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