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記者 王振紅) 2000年9月,聯合國189個成員簽署了《千年宣言》(United Nations Millennium Declaration),時間期限為2000-2015年。其中,消除極端貧窮和饑餓作為千年發展目標的首項,并細分為三項: 1990年到2015年,將日收入不足1.25美元的人口比例減半;讓包括婦女和年輕人在內的所有人實現充分的生產性就業和體面工作;1990年到2015年,將饑餓人口的比例減半。15年過去,中國的減貧成績如何?中國要想根除絕對貧窮,什么是重要保障?對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胡江云接受了記者的專訪。
記者:過去 15 年,中國全力落實千年發展目標,中國減貧取得了哪些突出的成績,對世界有什么樣的貢獻?
胡江云:我們對照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來看,中國在消除極端貧窮和饑餓方面做出了重要的成績,促進人類社會健康發展。中國人類發展指數提升迅速,從1990年的0.502上升到2013年的0.719,指數上升高達43%。相比較而言,同期全球人類發展指數平均值從0.597上升到0.702,指數僅增加17.6%。中國不僅實現了減貧的千年目標,而且成為全球的成功典范,提供了經驗和借鑒。中國突出的減貧成績對世界做出了重要貢獻,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
首先,中國已提前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貧窮人口比例減半的目標。
按照聯合國的定義,極端貧窮是指每天的生活費用不足1.25美元。依據《2015年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報告》(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Report 2015),1990-2015年期間,全世界極端貧窮人口從19億減少到8.36億。
根據《中國實施千年發展目標報告(2000-2015)》,中國貧窮人口從1990年的6.89億下降到2011年的2.5億,減少了4.39億,為全球減貧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第二,中國基本實現婦女和年輕人充分就業和體面工作的目標。
2014年中國就業人員總數達7.73億人,城鎮就業人員總數3.93億人,2003-2014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累計達1.37億人,近十年來城鎮登記失業率保持在4.3%以下。
一是女性就業范圍繼續擴大。越來越多的女性進入計算機、通信、金融、保險等技術、知識密集型行業,并成為這些行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女性自主創業的比例達到21%以上,女企業家約占企業家總數的25%。
二是青年人就業穩定增長。2000年以來,中國普通高校畢業生數量快速增長,當年就業率也穩步提升。2000年高校畢業生(普通本專科、研究生)規模為101萬人,當年初次就業率為65.0%;2014年高校畢業生人數為713萬,當年初次就業率達77.5%。
第三,中國提前實現饑餓人口比例減半的目標。
根據《中國實施千年發展目標報告(2000-2015)》,中國營養不良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由1990-1992年的23.9%下降至2012-2014年的10.6%。依據《2015年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報告》,全球發展中地區的營養不良人口比例從1990-1992年的23.3%下降到2014-2016年期間的12.9%。中國5歲以下兒童低體重率由1990年的19.1%下降至2010年的3.6%,5歲以下兒童生長遲緩率由1990年的33.4%下降至2010年的9.9%,下降幅度分別為81.2%和70.4%。與此相比較,中國提前實現饑餓人口比例減半的目標。
表:中國營養不良人口規模及其所占比例
|
中國營養不良人口規模(億) |
中國營養不良人口比例(%) |
1990-1992 |
2.889 |
23.9 |
2000-2002 |
2.117 |
16.1 |
2005-2007 |
2.082 |
15.3 |
2009-2011 |
1.742 |
12.5 |
2012-2014 |
1.508 |
10.6 |
一是兒童營養狀況得到極大改善。中國5歲以下兒童低體重率由1990年的19.1%下降至2010年的3.6%,5歲以下兒童生長遲緩率由1990年的33.4%下降至2010年的9.9%,下降幅度分別為81.2%和70.4%。兒童常見微量營養素缺乏狀況也有所改善,5歲以下兒童貧血患病率從2005年的19.3%持續下降到2010年的12.6%,2011年在全國水平上實現了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標,臨床上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已不多見。
二是糧食供給量穩步提升。1990、2000、2010年中國人均糧食占有量分別為393.1、366.1、408.7公斤/年,2010年后持續穩定在400公斤/年以上,2014年達到了445公斤/年。在食物能量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膳食結構也進一步優化,谷物類和根莖類食物消費量下降,動物性食物,尤其是畜禽肉類、奶類、蛋類和水產品食物的攝入量呈上升趨勢。
記者:1978-2010年,參考國際扶貧標準,中國共減少了6.6億貧困人口,全球貧困人口數量減少的成就93.3%來自中國。中國減貧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您認為,這些成績得益于哪些方面?
胡江云:中國減貧得益于政府、社會、企業等的共同努力。中國消除數億人的貧窮問題,這是十分了不起的事情。主要原因是,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把發展作為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中國政府和社會多方努力,高度重視落實千年發展目標,積極努力去解決減貧中的問題。
首先,經濟發展來解決貧窮問題。
中國經濟持續增長,并成為全球重要的新興經濟體。中國大力發展經濟,進一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從而解決貧窮問題。2014年,中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28844元和9892元,比2000年分別增加了3.59倍和3.39倍。
第二,政府制定了系列規劃和實施政策措施。
除了五年為周期的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外,中國政府根據國內外發展需求,包括千年發展目標,綱要,中國還制訂了一系列專項發展規劃,如《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和《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國婦女發展綱要》、《全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規劃》等。
中國政府積極實施了系列政策措施,調動各種資源推動規劃的落實,并把規劃的落實情況作為各級政府績效考核的重要依據,促進了減貧事業的發展。2000-2014年,中央財政累計投入專項扶貧資金2966億元,年均增長11.6%。
第三,中國加強合作,積極參與全球減貧活動。
2007年開始,中國政府和聯合國駐華系統在每年10月17日“國際消除貧窮日”聯合舉辦“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積極開展國際、區域及雙邊減貧交流與合作。中國與亞非拉等十幾個發展中國家簽訂了減貧合作協議,加強減貧經驗與知識共享。自2014年起,中國將每年10月17日設立為“扶貧日”。2014年,中國政府提出了“東亞減貧合作倡議”,與非洲聯盟共同發表了《中非減貧合作綱要》,并在中拉合作論壇框架下積極推動中拉減貧交流合作。中國政府與世界非盈利慈善組織合作開展減貧工作。
此外,中國持續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糧食、蔬菜、肉類等主要農產品產量穩定增長,尤其是糧食產量實現了自2004年以來的連續11年增長,2014年,中國人均糧食占有量達445公斤。中國以占世界不足10%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近20%的人口。
記者:今年3月,李克強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持續打好扶貧攻堅戰。深入推進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扶貧開發,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難度再大,今年也要再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000萬人以上。您認為什么是中國根除絕對貧窮的根本保障?
胡江云:改革、創新、開放是中國根除絕對貧窮的重要保障。中國減貧事業取得一定成績,但是根除絕對貧窮仍面臨壓力。一方面,中國貧窮人口規模不可忽視。中國的貧窮線標準較低,按照中國標準,中國貧窮人口為4300萬左右;提高一點點或者按照國際公認的標準(每天消費低于1.25美元),則中國貧窮人口規模就達到2.5億,超過許多國家人口總數。另一方面,中國影響貧窮的因素沒有根本解決。按照中國現行扶貧標準,目前中國還有14個連片特困地區、592個扶貧縣、12.8萬個貧困村,還有7000多萬貧困人口,這其中1200多萬戶家里有病人,有600多萬戶住在危房,長期困擾貧窮群眾的吃水難、行路難、用電難、上學難、就醫難、增收難、貸款難等諸多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2015年8月,聯合國及其193個成員就《變革我們的世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 Transforming Our World: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達成一致,提出了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同樣,在世界各地消除一切形式的貧窮繼續成為首項目標,進一步細分為5項任務,其期限是2015-2030年。
中國根除絕對貧窮的道路十分漫長,2015年后的目標應當是根除絕對貧困,加強教育、培訓、就業,提升脫貧能力,其根本保障就是改革、創新、開放。
一是加強貧窮的質與量的關系研究。貧困人口心中的貧窮與支持、援助者對貧窮的理解和認識并不相同,根除絕對貧窮只是數量、表象問題,而脫貧后返貧才體現質的問題。
二是摸清中國貧困的結構情況。中國貧困人口主要有三大類,一類是喪失勞動能力的,一類是有勞動能力但缺乏技能的,一類是有勞動技能但沒有適當的就業機會和崗位。掌握結構情況,才能對癥下藥。公布中國貧困人口規模,要說明貧困標準,確保統計數據一致。
三是創新教育、培訓和提升能力建設。對于貧窮者,需要政府和社會各階層共同努力,包括政府、社會、企業、個人,以及雙邊、區域、多邊的協調與合作,支持和幫助貧窮者接受教育和培訓,從而有機會、有能力就業,最終幫助他們消除貧窮。
此外,深化國內教育、醫療、就業制度改革,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給予喪失勞動能力的貧窮人員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