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3日,“地球科學高端研討會暨模式裝置發布落成儀式”在京舉行。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9月23日,“地球科學高端研討會暨模式裝置發布落成儀式”在京舉行。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曙光信息產業(北京)有限公司 、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聯合發布了“地球數值模擬裝置”原型系統(以下簡稱“原型系統”)。這套基于中科院地球系統模式1.0版本的高性能計算機系統的落成,填補了我國地球系統模式大數據實踐平臺的空白。
大科學裝置的探路者
面對氣候環境的變化,氣候災害和環境危機的頻發,“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從系統的角度來進行地球各圈層自身的演化規律及其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規律的研究。美、日、歐等發達國家已建有軟硬件結合的面向地球系統的專門模擬裝置。2009年,中科院大氣所葉篤正等六位中科院院士聯名建議,國家發改委已在《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規劃(2012-2030年)》中將“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納入“十二五”大科學裝置建設規劃。
中科院大氣物理所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就一直致力于氣候模式和生態環境系統模式等的自主研發,在過去三十多年中,建立的模式系統經歷了四次主要的飛躍,迄今為止陸續在各項地球系統模式的研制中開創了多項“第一”。利用所研制的氣候系統模式,大氣物理研究所開展了CO2加倍引起的氣候變暖的數值模擬,為我國外交談判提供了科學依據。中科院地球系統模式1.0就是在這樣的深厚積累中逐步發展起來。
“我國數值模式研究起步早、基礎好,但此前因為沒有專門的高性能計算機系統支撐,也由于對數值模式的技術性和工程性重視不夠,與國際最先進水平存在差距。”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所長朱江表示,中科院計算所、曙光公司、網絡信息中心的參與彌補了這種不足。
“地球數值模擬裝置”原型系統建設項目啟動于2015年3月。該項目早于今年6月在曙光創新技術大會上一經披露就廣受關注。取用大科學工程“地球數值模擬裝置”建設規模的1/10,原型系統將從硬件配置架構和科學軟件檢驗兩方面證實和完善“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建設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原型系統是我國‘解讀地球計劃’的核心內容。在‘地球數據模擬裝置’項目正式落地之前,原型系統擔負著驗證大科學裝置建設方案可行性的責任。”大氣動力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慶存介紹說,原型系統的落成和成功運行,將有力地推動大科學裝置的建設。
原型系統包含高性能計算機硬件、地球數值模擬應用軟件、并行軟件支撐框架、可視化系統等多個部分,可滿足對地球系統的仿真研究。我國地球科學家可借助該系統,在地球系統模式研發、短期氣候預測、灰霾治理等方面得出一些對科學和社會有益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