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記者 魏博)2015年10月17日是中國第二個扶貧日、世界第23個消除貧困日。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實現了6億多人口的脫貧,貧困地區面貌發生顯著變化。其中,公益組織在推動公眾參與社會扶貧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新時期,公益組織如何動員更多的人關注扶貧,精準發力?對此,記者專訪了中國扶貧基金會秘書長劉文奎。
創新扶貧形式,倡導人人公益
談到公益組織參與扶貧工作的特點,劉文奎認為,與政府機構相比,公益組織資金投入低于政府機構,規模較小,是參與扶貧工作的劣勢;但是,公益組織的靈活性更強,也具備一定的優勢。“政府推行一種模式或者出臺一個項目,更為慎重,規劃時間比較長,決策的流程比較長。而公益組織相對靈活,在實踐一些新的方法和模式、結合運用一些新技術方面,實施起來比較容易,有利于發現一些有效的新方法或模式,來解決一些小范圍的問題。這些方法和模式如果能夠推廣到更多的地方,公益組織就能發揮很大的作用。” 他表示。
劉文奎指出,隨著社會發展與社會財富的積累,企業、社會組織、公眾個人的參與扶貧會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創新發展方面,中國扶貧基金會進行了一些探索,倡導人人公益,呼吁更多的人參與扶貧。一方面,結合新的技術進步,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開通網絡募捐、微信捐款以及與支付寶合作搭建人人可公益平臺;另一方面,結合一些有效的新方法,例如善行者公益徒步、“饑餓24小時”等活動,借鑒國際上流行的慈善模式,創造新的扶貧形式,引起大眾的共鳴。
“此外,我們希望動員更多的基層力量來消除貧困,通過設立獎項,對優秀的扶貧人物進行表彰,帶動更多人關注貧困。例如今年的中國消除貧困獎,主要特點就是基層獲獎人數增多。”劉文奎說。
公益組織三方面發力精準扶貧
如今,全國扶貧系統以實施精準扶貧方略為核心,公益組織如何精準發力?劉文奎表示,精準扶貧有這樣兩層含義:第一,扶貧工作對象要瞄準貧困人口。比如,工作地域是否在貧困縣、貧困村等這些貧困地區,瞄準的是否是已經建檔立卡的貧困戶,這是最為重要的一個指標;第二,扶貧工作注重效果。在瞄準扶貧對象之后,所開展的項目是否針對他們面臨的貧困問題,然后對癥下藥,比如增加收入、提高農民自身的能力等,幫助他們改善生活狀況,效果是衡量扶貧工作的一個重要指標。
“所以公益組織要做到精準扶貧可以從三個方面發力:第一,要調動資源,發揮優勢,動員自己的合作伙伴,相關合作方關注貧困地區;第二,項目設計方面要瞄準貧困戶,注重扶貧效果,操作執行方面要關注到問題區域;第三,方法研究和創新都要注重效果,通過我們的工作幫助貧困戶增加收入、擺脫貧困的生活狀態,提高他們的能力。做到這三點,公益組織就可以在精準扶貧中發揮更好的作用了。”劉文奎表示。
“互聯網+”時代,公益扶貧有新招
隨著科技的進步,“互聯網+”正在改變一切,公益扶貧也不例外。對此,劉文奎表示,互聯網技術的進步為扶貧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互聯網+扶貧”,為解決貧困問題提供了另一種思路,能夠將貧困地區帶入經濟發展快車道。貧困地區農民面臨最大的難題是農產品生產加工之后,由于路途遙遠,運輸成本高,再加上缺少市場經驗,產品難以被認可,導致他們產品不具備市場競爭力。如今,這些問題都可以解決了,電商扶貧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模式,扶貧工作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2014年9月,中國扶貧基金會開始在雅安做電商扶貧的嘗試,將當地生產的獼猴桃與電商平臺合作,通過網上銷售產品,減少中間商,幫助農民提高收入。有了市場需求之后,組織農民大規模生產,解決分散生產的弊端,再進一步給農民提出一些標準。因為有了市場,農民也看到了賺錢的希望,他們也愿意按照一定的規則來進行生產。在電商扶貧過程中,我們在貧困村建立合作社,解決兩個問題:第一,解決規模化生產的問題;第二,解決體量控制的問題。通過合作社,大家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任何單個的農戶和個人都不能違反生產的流程,所以農藥超標問題、假冒偽劣問題都能夠得到有效的控制,這樣就能通過合作社生產合格的產品。當達到一定規模之后,與電商平臺對接,更好地解決農產品的銷售問題。農場品銷售出去了,價格提高了,農戶的收入得到保障了,扶貧的目標也達到了。這是非常重要的扶貧手段,電商扶貧需要建立可復制的模式。”劉文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