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三五”期間,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轉型升級,既有頂層決心,又有基層活力,兩者形成巨大合力,無疑將是保障中國未來實現“兩個百年目標”的最大機遇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王仁貴
實習生丁遠馨
剛剛閉幕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深入分析了“十三五”時期我國發展環境的基本特征,認為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面臨諸多矛盾疊加、風險隱患增多的挑戰。全會要求,要準確把握戰略機遇期內涵的深刻變化,更加有效地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繼續集中力量把自己事情辦好,不斷開拓發展新境界。
“十三五”征程的開啟,中國經濟由此迎來沖頂第一個百年目標的沖刺時刻。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采訪中,從“十三五”承載的使命出發,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長王軍表示,“十三五”時期將不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戰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期、全面依法治國的關鍵期,也是全面進入“新常態”的轉型期、全面實現創新驅動的突破期和全面推進國際化的上升期。
“對一個具有超大規模人口的經濟體而言,中國面對的國際發展機遇和挑戰都在增強,‘十三五’時期仍將是中國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十三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告訴本刊記者,尤其是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大大縮小了與美國在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等方面的相對差距,這為中國的發展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
抓住于我有利的時與勢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陳鳳英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盡管國際局勢發展日益復雜和多元,全球化趨勢并未改變。在這個過程中,中國要堅定既有戰略布局,而不應隨外界的變化急于調整甚至改變戰略。
“比如美國主導的TPP協議的達成,實際上是中國戰略布局的倒逼結果,中國是下了先手棋,對方為了應對走了這一步棋,接下來中國還會出牌。我們要堅信,中國的全球布局是成功的。”陳鳳英說。
陳鳳英強調,全球化的機遇仍然主要在中國一邊,“誰能夠提供需求、誰能夠提供資本、誰有合作的意愿,機遇就屬于誰。目前,市場在我,資本在我,發展空間在我,所以中國理應成為全球發展的引領者,而不是過去的參與者。”
在這個過程中,共贏主義將大大開拓中國發展的外部空間。胡鞍鋼認為,中國至少在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中兩次幫助維護全球宏觀經濟穩定,“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增長發動機,第一大貿易發動機,第一大投資發動機,可以說,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利益共同體。”
從更遠一點的視角看,中印等新興國家的崛起,繼而帶動了南方國家的迅速崛起。這一格局的變化與中國產生了良好的互動關系。新興經濟體的崛起使得過去的霸權體系逐漸被打破,G20機制及“金磚五國”峰會等在全球治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客觀上為中國全面參與全球治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中國的共贏理念,也為絕大多數國家所接受,將促進國際經濟政治秩序向著更加合理、更加均衡的方向邁進。比如,中國通過多種方式,幫助非洲國家的發展,中國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力推沿線國家的互聯互通,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助力全球基礎設施的建設,聯合設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推動新興市場的協同發展等,都會推動全球經濟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