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扶貧開發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關鍵期和沖刺期。(資料圖)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記者焦夢)11月29日,第六次中國扶貧開發理論及政策前沿論壇暨《完善扶貧脫貧機制研究》新書發布會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行。
《完善扶貧脫貧機制研究》由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扶貧研究中心主任張琦教授、中國國際扶貧中心黃承偉副主任等著,全文30萬字,有近30位相關領域的專家共同參與完成。該書由經濟科學出版社出版,2015年11月全國發行。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扶貧研究中心主任張琦教授首先介紹了《完善扶貧脫貧機制研究》的研究背景、主要內容和發現。該書根據新時期我國扶貧脫貧機制的新形勢和新挑戰,提出了完善我國扶貧脫貧機制總體目標要求、主要任務和基本思路、指導思想和政策保障措施,對我國貧困縣考核機制、精準扶貧機制、社會扶貧機制、區域發展與到村到戶結合機制、內源發展機制、專項財政扶貧資金分配使用機制、金融扶貧機制,分別從目標任務、基本思路、重點難點和政策保障等多方面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設性意見和建議。該書的內容特別是就完善扶貧脫貧機制提出的對策建議。
中國國際扶貧中心黃承偉副主任表示,去年中央頒發的《關于創新機制扎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中,明確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扶貧開發的6個工作機制。而本書從頂層設計的角度,在現有的6個機制基礎上,提出了內源扶貧機制,激發貧困人口的內生動力和造血功能,并提出重視片區發展與精準扶貧相結合的理念。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王玉海點評說,精準扶貧最關鍵的是對扶貧尺度的把握。俗話說“一斗米養恩,一石米養仇”,如果不能把脫貧致富的方法和技術交給貧困戶,就不能達到最終脫貧的效果。
中國人民大學可持續發展高等研究院副院長汪三貴教授認為,精準扶貧的政策機制方向很準、力度很大,但是在基層執行層面確實很有難度。比如貧困人口的識別問題,對于處于貧困線邊界的村民應如何判定在實際操作中較難把控。在一些治理能力不強的村子,對貧困戶的劃定和公示可能引發村民間的矛盾。
專家們一致認為,本書對于落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的“到2020年確保我國在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目標,對于學習貫徹剛剛閉幕的中央扶貧開發會議精神,落實好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我國扶貧開發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關鍵期和沖刺期,要確保貧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脫貧,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廣大理論工作者聚焦扶貧脫貧,為脫貧攻堅決策提供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據了解,2014年以來,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扶貧研究中心在中國國際扶貧中心的指導和支持下,已經連續舉行了六次“中國扶貧開發理論與政策前沿論壇”,每次聚焦一個主題進行討論,在學術理論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已成為扶貧脫貧理論和政策研究的一個重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