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近年來生態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生態文明建設有序推進,“綠色發展”更是成為“十三五”五大發展理念之一。要保證老百姓不僅吃得飽、吃得好還要身體健康,勢必要發展綠色科技來培育無公害的農產品。目前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中還存在怎樣的問題和困難呢?又該如何通過體制的創新和改革推動綠色科技的進步?中國網中國訪談2016全國“兩會”特別報道就此采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林科院首席專家楊忠岐。
楊忠岐說,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到和國家其他政治文明、經濟文明、社會文明等等幾個方面作為“五位一體”中很重要的方面,這一點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因為整個社會的發展,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各方面的發展都是為了人,就是以人的健康,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為宗旨,為目標。社會經濟發展了,環境污染了,水也污染了,大氣也污染了,最后導致經濟雖然看起來暫時發展了,收入提高了,但是環境污染以后,導致人們身體健康受到很大影響。人們要花很多的錢去看病治病,身體沒有搞好,老百姓把大量的錢不是用在其他方面,而是用在看病、治病這些方面。
楊忠岐指出,這幾年我國很多地方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換取經濟的高速增長。根據報道,我國85%以上的河流都是污染的,很多地方的土壤也被污染。在發展中環境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經過長時間的發展以后回頭來看,要總結這個教訓:一定要健康發展,一切要以人為本,要保障老百姓的生存條件的改善,而不是說以犧牲和破壞生態環境為條件換取經濟高速增長,這樣的增長是不健康的增長,所以現在我國在發展過程中,發現這些問題以后,及時提出來“生態文明建設”,非常重要,也非常及時,也非常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