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記者佟靜)鋼鐵是流程制造業的代表行業,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化解鋼鐵產能是中國經濟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那么鋼鐵產能過剩應該如何化解,節能減排技術如何實現科技創新,中國鋼鐵未來的發展前景又是怎樣的?中國網《中國訪談》2016全國“兩會”特別報道就此采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干勇。
干勇指出,鋼鐵去產能是目前最大的挑戰,它是整個行業虧損的主要原因。不能完全地靠自然的市場淘汰,政府應該發力。但政府的發力應該是有序的,要精準調查每一個區域的鋼鐵產能、凈資產債務,包括銀行債務、安置人員等等,包括它的成本,包括市場的分布。主要是分區域,兩大區域很重要,一個是上海流域,武鋼、沙鋼、馬鋼、寶鋼,這個流域要進行一個大的平臺建設,要他們來協調產能,就是各自承諾降低產能,又根據市場的劃分來協調,找到一個最佳的合作點。利用互聯網系統,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成本,減少產能過剩調整周期。這一過程國外花了將近20年到30年,然后是漫長的、慘烈的競爭,搞20年以后才調整到位。如今中國要利用最新的技術手段,把原來的單打獨斗變成平臺合作,現在有大數據做支撐。
干勇說,要在這一平臺合作商實現技術共享、數據共享、市場共享。大數據代表了技術、代表了市場、代表了政策、代表了控制。因為所有的東西都是靠數據表現的,如果這個數據建得很全,所有的平臺上的鋼鐵企業就以大數據的判斷來分布產能,進行合理的安排,把成本降到最低,那么這些人就能活下去。誰先進入這個平臺,誰就能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