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4日,聯合國環境署啟動了為期十年(2016-2025)的氣候、生態與生計(Climate, Ecosystems and Livelihoods)旗艦計劃,該計劃將在中國的支持下,助力南半球國家采取有效措施積極落實可持續發展目標和氣候目標,與此同時改善人民生計并維護自然生態系統。
該計劃由聯合國環境署國際生態系統管理伙伴計劃主導,力爭在推動實現可持續發展共同目標的同時,取得更大的成就。聯合國環境署副執行主任易卜拉欣·賽奧(Ibrahim Thiaw)于今日同部分國家內閣部長及聯合國機構負責人,在馬拉喀什氣候大會——《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2次締約方會議(COP22)——南南合作高級別論壇上共同啟動了這一旗艦計劃。
“發展中國家的貧困人口最容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威脅,因為他們對于衣、食、住、行的要求,更倚賴于生態系統。”賽奧表示,“也因此我對這一促進‘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可持續發展的‘氣候、生態和生計十年計劃’充滿期待,它不僅有助于各國實現各自目標,而且能讓百姓真正受益。”
“這不僅將助力中國展現領導力,兌現應對氣候變化所作承諾,而且也將堅定我們夯實現有成果,拓展南南合作取得更大成就的決心。”
該計劃作為中國與聯合國環境署長期合作的關鍵工程,旨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即截止2030年實現包括消除貧困和饑餓、保護生物多樣性和應對氣候變化在內的17個全球目標。聯合國環境署國際生態系統管理伙伴計劃主任劉健表示:“這一項目證明了我們力求加強生態系統保護和恢復,改善百姓生計的決心,為此我們將提供長期技術支持,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我們致力于在南北合作伙伴的共同幫助下,竭盡全力協助最貧困和最脆弱地區的人們克服氣候挑戰。”該十年計劃將依托自身的核心團隊以及國際合作伙伴網,在全球范圍內將相關知識、專長和資源進行有機整合。
其中,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作為中國科學院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及世界最大的國家生態系統監測和研究網絡之一,將為計劃提供技術支持。計劃旨在保護亞洲、西亞和非洲區域最脆弱的生態系統,如旱地,河流盆地以及沿海地區。整體實施共分三個階段進行:評估(2016-2018)、發展(2019-2021)和擴大規模(2022-2025)。
計劃的第一階段主要針對三大“熱點”類型展開調研 ——具體為脆弱的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地區,以及易受氣候變化和生態系統退化影響的社區。此次調研將重點放在了 “新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包括兩條大動脈:陸路和海路——“新絲綢之路”是由中國提出的國際合作框架,旨在通過開展跨國互聯互通實現可持續發展和共同繁榮。 在整個項目實施期間,聯合國環境署國際生態系統管理伙伴計劃將在監測和評估、能力建設、技術示范和科學政策方面為各國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