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黨村景象(向春玲供圖)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記者王虔 實習生楊洋) 2014年4月《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了一篇“下鄉的味道”文章,講述習近平總書記二十多年前在福建寧德下黨村調研的經歷。現在,“下鄉的味道”已注冊為扶貧品牌商標,把下黨村的茶葉等農產品通過電商平臺打開了銷路。剛剛從福建寧德下黨村和赤溪村調研回來的中央黨校科社部社會發展理論教研室教授向春玲在接受中國網記者專訪時深有感觸地說。“下黨村第一書記把精神財富轉化為核心品牌競爭力,沒有走傳統農產品電商扶貧的老路,而是在其中賦予了更多的精神文化內容。”
干部發力:“第一書記”帶去新觀念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國脫貧攻堅形勢和更好實施精準扶貧進行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指出,要深入推進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工作,充實一線扶貧工作隊伍,發揮貧困村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作用。“這次調研期間,第一書記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向春玲認為,駐村第一書記制度是新時期黨的建設工作新舉措,整合了城鄉干部資源,給想干事、能干事的年青干部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機會和舞臺,更為重要的是對于強化黨的基層組織、推動精準扶貧、提升鄉村治理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一書記給貧困村帶去了許多脫貧的新思想和新辦法。下黨村的第一書記是福建省委組織部派下去的曾守福,“他到下黨村,首先抓班子,把脫貧攻堅的堡壘做好。他跟村里的干部談心,講政策、聽建議、講發展,和中央黨建工作的‘兩學一做’、群眾路線結合起來做,把矛盾和問題解決好,只有把班子建好了才能干事。”向春玲介紹,在這位第一書記的推動下,下黨村建設了“可視化扶貧定制茶園”,將下黨村傳統自然生態的制茶方法與現代可視化技術相結合,開啟了精準扶貧新模式。
“這個茶園600多畝,在山下他們建設了一個1600多平米的標準化廠房。從種茶的山上,到采茶、制茶過程都有視頻;客戶出錢租下一片茶園,可以看到茶葉生產的全程操作。通過可視化的技術來把茶和茶產業結合起來,這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項目。”向春玲介紹,這座茶園的經營采取利益共享機制,村集體占20%的股份,管理人員占股60%,村民和貧困戶占股20%,注冊了一個夢之鄉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把貧困戶的積極性充分調動了起來。與此同時,當地還成立了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有2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和50多個茶農加入了合作社,讓農民不再單獨面對市場。“這位第一書記還抓住互聯網商機,注冊了‘下鄉的味道’商標,讓農產品能用電商路徑銷售出去。”通過實施“下鄉的味道”扶貧定制茶園,每畝茶園農民從原來的2400多遠增收到6000元。增加村財政收入8萬多元,實現了這個貧困村財政零的突破。
向春玲介紹,“下鄉的味道”原本是《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的一篇報道標題,講述習近平總書記二十多年前在下黨調研的經歷,弘揚了黨的群眾路線方針。下黨村把習總書記“三進下黨”的精神財富轉化為核心品牌競爭力,讓向春玲覺得非常有創意:“消費者現在不只是消費物質性的產品,還會追求其中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品質。下黨村第一書記把精神財富轉化為核心品牌競爭力,沒有走傳統農產品電商扶貧的老路,而是在其中賦予了更多的精神文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