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科院報告稱,中國已躋身健康初等發達國家
健康現代化如何實現
9月16日,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在北京發布《中國現代化報告2017:健康現代化研究》(下稱報告)。報告顯示,中國健康現代化水平在世界131個國家中排名第59位,是健康初等發達國家。
根據報告,中國健康現代化至少應包括健康生活現代化、健康服務現代化、健康環境現代化和健康治理現代化。那么,什么是健康現代化?中國的健康現代化面臨什么機遇和挑戰?
未來升級概率較高
健康是每個人的基本權利,也是人們生活質量的生理基礎,更是國家現代化的核心內容和基本要求。
據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組長、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傳啟分析,18世紀以來,世界現代化進程可以分為兩大階段。其中,第一次現代化是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以經濟增長為中心;第二次現代化是從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的轉變,以生活質量為中心。“2014年,約有20多個國家已經進入第二次現代化,100多個國家處于第一次現代化。”
“具體來看,健康現代化至少包括健康生活、健康服務、健康環境和健康治理等方面的現代化。”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劉雷表示,健康生活現代化指人們越來越關注健康的整體性,強調綜合身體、精神、道德和社會適應性等多個維度測量健康。健康服務現代化主要涉及健康醫護、公共健康、健康保險、健康人力資源和健康基礎設施等方面。健康環境現代化主要包括健康生態環境、健康社會環境以及健康國際合作等。健康治理現代化包含健康科技、健康用品、健康產業和健康監管等方面。
根據這些特征指標,這份報告首次完成了2000年——2014年世界健康現代化評價。報告使用截至2014年的數據,對131個國家進行了健康現代化評價。根據報告,瑞典等25個國家是健康發達國家,俄羅斯等23個國家是健康中等發達國家,中國等33個國家是健康初等發達國家,肯尼亞等51個國家是健康欠發達國家。其中,中國在131個國家中排名第59位,處于發展中國家的中間位置。
“我們通過計算健康現代化的國家地位轉移概率發現,中國升級概率比較高,前景很好。”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葉青表示,在2000年——2014年間,初等發達國家升級為中等發達國家的概率為22%,是中等發達國家升級為發達國家概率的兩倍多。
成績巨大挑戰不少
報告還顯示,在統計數據比較齊全的45個健康現代化指標中,中國有18個指標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例如,20世紀70年代后,中國人出生時平均預期壽命就已經開始超過世界平均值。
其中,8個指標已接近或達到發達國家平均水平。5個達到發達國家水平的指標分別是新生兒低體重的比例、少女生育率、傳染性疾病等致死的比重、兒童DPT免疫接種率、專業人員接生比例。3個接近發達國家水平的指標分別是育齡婦女貧血發生率、清潔飲水普及率,以及孕婦產前檢查比例。
“例如,中國兒童DPT免疫接種率和兒童麻疹免疫接種率到2014年達到99%,兒童DPT免疫接種率已是世界平均值的1.15倍。”據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趙西君介紹,在公共健康方面的成績,和中國在公共免疫接種方面幾十年來的持續投入有關。
當然,中國健康現代化面臨的挑戰也不少。例如,2015年護士和助產士比例約為2.4‰,發達國家平均為11.3‰,約為中國的3.8倍;PM2.5年均濃度為57.2微克/立方米,高收入國家平均值為16.3微克/立方米,是高收入國家平均值的2.5倍,等等。
葉青認為,雖然從1990年以來中國健康現代化水平在持續提高,但由于起步較晚,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是客觀存在的。
打造“健康高鐵工程”
報告建議,中國健康現代化建設可借鑒中國高鐵的發展經驗,采用“系統升級、四輪驅動”的發展戰略,重點實施“健康高鐵工程”。
“‘健康高鐵工程’是高速運行的、信息時代的、整合型國民健康體系的一個‘形象化說法’。”何傳啟表示,像中國鐵路系統從工業時代的“普通鐵路”升級為信息時代的“高速鐵路”一樣,中國衛生系統也需要轉型升級,從工業時代分立的醫療衛生系統和醫療保險系統,向信息時代整合型分工合作制國民健康體系轉型升級。
根據報告,“健康高鐵工程”包括物理基礎設施建設、信息和知識基礎設施建設、服務平臺體系和主干線路體系建設3個方面。其中,物理基礎設施建設是“硬件設施”,包括健康場所、公共衛生設施、醫護機構等。信息和知識基礎設施建設是“軟件設施”,包括健康生活指南、健康服務指南、健康大數據、健康大平臺等。服務平臺體系由中央和地區醫學高等院校負責研制和維護,主干線路體系建設則通過設立設立健康快車和健康專列來實現。
專家們表示,實施好“健康高鐵工程”,是加速中國健康現代化的必由之路。“這需要政府多部門的協作,完善健康治理體制,提高健康體系監管能力和衛生行政執法能力,還要進一步增加公共健康投入占健康支出的比例。”何傳啟說。(彭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