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內外國家公園建設的借鑒和發展趨勢
國家公園是自然資源保護和游憩利用的制度保障,通過控制土地利用方式來保護生態系統完整性和生物多樣性,并緩解不同使用者或利益群體間的矛盾,最大化保護原有自然生態環境不受侵害,有效協調解決生態系統保護、游憩教育、社區發展等多種活動之間的矛盾。國家公園倡導資源保護和利用的雙贏,受到世界各國的推崇。
國外的國家公園
美國于1872?年以國會立法形式建立了全球首個國家公園——黃石公園,并于1916?年通過立法設立國家公園局,這被普遍視為國家公園體系規范化的開端。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新大陸國家緊跟其后,于?19?世紀前依次成立班夫、皇家、湯加麗等國家公園,成為國家公園萌芽的主要國家。之后國家公園的發展理念逐漸為西歐發達國家所接受,瑞典、荷蘭、西班牙、芬蘭等國家也開始建立國家公園,至二戰前已經擴展到大部分西方發達國家及其殖民地地區。二戰后,獨立后的亞非、拉美國家也開始響應全球生態環境保護以及旅游業發展的大趨勢,加入到國家公園全球網絡的建設中。經過近百年的發展,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5?000?多個國家公園。
國外對于國家公園的研究不斷增長,重點關注國家公園的生態系統、動態演變、自然旅游、影響、態度、感知、社區、野生動物、多樣性、干擾、氣候變化等內容,呈現出從自然保護逐漸向國家公園與利益相關者、環境變化互動等內容延伸,從單一問題向多維度綜合研究發展的趨勢。對國家公園的研究領域主要包括:(1)國家公園資源評估,主要對國家公園生態系統的服務價值進行貨幣化衡量;(2)國家公園環境影響,主要評估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對國家公園帶來的不利影響;(3)國家公園發展模式,從管理目標、制度安排、管理實施、資源所有權、資金安排等方面設計不同的發展模式;(4)國家公園規劃,主要著眼于厘清資源狀況、協調各方關系、規范管理行動;(5)國家公園運營管理,主要包括總結各國管理經驗,評估管理效果,設計游客、社區發展、資源與環境等專項管理方案。
我國的國家公園建設
相對于國外,我國的國家公園面臨著社區居民眾多、土地權屬復雜、自然保護地多重歸屬、部門交叉管理等特征,決定了中國國家公園體制建設具有自身特點。
我國的國家公園發展經歷了從地方和部委倡導,到中共中央決議,再到國家組織試點等環節,歷時近?10?年時間。2006?年云南迪慶通過地方立法成立香格里拉普達措國家公園;2008?年環境保護部與國家旅游局將湯旺河列為國家公園建設試點;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區定位推動發展,建立國家公園體制”;2015?年國家發改委等?13?部門確定在?9?省市各選取1個區域開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盡管我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在保護地整合、集體土地用途管理機制、社區發展機制、管理制度建設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總體而言,受頂層設計不足、理論基礎薄弱、利益相關者眾多且關系復雜等方面制約,體制改革進展滯后,仍面臨一系列科學與實踐問題有待解決。截至目前,長城、錢江源、武夷山、神農架、南山、香格里拉普達措、三江源、東北虎豹、大熊貓、祁連山等?10?個國家公園試點被確立,涵蓋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濕地公園、風景名勝區等多種類型,涉及?12?個省市,共計?18.8?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國土面積的?1.95%。
自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以來,我國針對國家公園的研究日漸增多。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國家公園的概念、性質和功能定位、管理模式和發展歷程、其他國家經驗的對比和借鑒,以及我國國家公園試點存在的問題等方面,希望通過研究找到適合我國的國家公園發展模式。但總體而言,目前的研究仍難以支撐科學合理地建設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公園體系,特別是針對我國國家公園的總體布局、建設的規程、遴選標準、人與公園關系、規劃與系統管理等方面研究的缺乏,使我國國家公園體系建設仍面臨理論和方法支撐不足的困境。針對第三極國家公園群的建設,目前僅僅是輿論報道,缺乏系統的科學研究。第三極國家公園群建設的可行性、自然和人文本底評估、區域遴選和空間布局、規劃設計、社區發展、管理體制機制等方面都缺乏深入研究,亟需科學理論和技術方法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