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在线中乱码,青青青国产最新视频在线观看,无遮挡免费一级毛片视频,激情国产原创在线观看

 
 

解讀十九大報告:打贏脫貧攻堅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發布時間:2017-10-23 12:33:51  |  來源: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  作者:李云龍  |  責任編輯:王虔
關鍵詞:十九大報告,脫貧攻堅戰,小康社會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全面總結了我國脫貧攻堅的偉大歷史成就,提出了2020年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的目標,展示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堅強決心,指出了實現脫貧攻堅目標的正確方向。

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改革開放以來30多年以來,尤其是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和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人民生活不斷改善。在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背景下,如何使農村貧困人口更快地擺脫貧困,成為黨和政府的關注重點。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解決農村貧困問題提升到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保持國家長治久安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高度,實施精準扶貧戰略,全力推進農村扶貧。

2014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創新機制扎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要求建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給每個貧困村和貧困戶建檔立卡,為每個貧困村和每戶貧困家庭制定幫扶措施,使他們在規定時間內盡早實現穩定脫貧的目標。2014年5月,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和中央農辦等7部門,聯合發布《建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實施方案》,提出實現扶貧到村到戶的目標,要求在扶貧工作中實行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和精準考核。

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明確提出到2020年要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實現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在對貧困人口實行精準識別和建檔立卡的基礎上,根據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的工作標準,采取多種形式實現脫貧目標。《決定》要求發展特色產業脫貧、引導勞務輸出脫貧、結合生態保護脫貧、實施易地搬遷脫貧、著力加強教育脫貧、開展醫療保險和醫療救助脫貧、實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兜底脫貧、探索資產收益扶貧,并健全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和殘疾人關愛服務體系。同月,中共中央提出《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要求實施脫貧攻堅工程,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貧實效。

2016年國務院組織編制了《“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中辦、國辦就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制定了10個配套文件,32個牽頭部門和77個參與部門共出臺118個政策文件或實施方案。各行業部門將扶貧內容納入“十三五”行業專項規劃優先安排。《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發布后,各地黨委和政府認真研究落實。各地普遍結合“十三五”規劃,編制省級“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出臺包括一個全面推進脫貧攻堅的文件以及若干個配套文件在內的“1+N”精準脫貧系列文件。從省市到縣鄉,各級黨委和政府都由主要領導親自掛帥,負起全責,并層層督促,層層落實。按照精準脫貧要求,各地脫貧方案和脫貧責任落實到了每個貧困村和每個貧困戶。

五年來,農村扶貧力度空前增強,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2012年至2016年,我國現行標準下的貧困人口由9899萬人減少至4335萬人,累計減少5564萬人,2017年減貧人數預計也在1000萬人以上,5年年均減貧1300多萬人。貧困發生率從10.2%下降到4%以下。


脫貧攻堅任務艱巨。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說,要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這是黨中央對我國脫貧攻堅的最新要求。

早在201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就提出了全面消除農村貧困的目標,要求“到2020年,穩定實現扶貧對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貧困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幅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扭轉發展差距擴大趨勢。”

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提出了更高的脫貧目標,即“到2020年,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實現貧困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確保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

由此看來,我國脫貧攻堅目標不僅局限于農村貧困人口人均年收入達到2300元(2010年不變價)。除了達到這個最低收入標準外,脫貧攻堅還要實現更廣泛的經濟社會目標:明顯提高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初步構建特色支柱產業體系;進一步提高農村飲水安全保障程度和自來水普及率;全面解決無電人口用電問題;實現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推進村莊內道路硬化,實現村村通班車,全面提高農村公路服務水平和防災抗災能力;貧困地區群眾的居住條件得到顯著改善;基本普及學前教育,進一步提高義務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加快發展遠程繼續教育和社區教育;貧困地區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基本健全,每個鄉鎮有1所政府舉辦的衛生院,每個行政村有衛生室;實現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門診統籌全覆蓋,逐步提高兒童重大疾病的保障水平,有效控制重大傳染病和地方病;貧困地區群眾獲得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更加均等;全面實現廣播電視戶戶通;自然村基本實現通寬帶;實現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貧困地區森林覆蓋率比2010年底增加3.5個百分點。

脫貧攻堅難度增加。經過多年的努力和奮斗,我國貧困地區的面貌發生根本改變,人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全面改善,貧困人口減少到3000多萬人。但是,由于這些尚未脫貧的貧困人口都處于深度貧困狀態,所以今后的脫貧攻堅任務更加艱巨,脫貧攻堅難度也更大。

目前貧困人口主要分布在深度貧困地區、深度貧困縣和貧困村。深度貧困地區是指自然條件差、經濟基礎弱、貧困程度深的地區,包括14個連片的深度貧困地區,西藏和四省藏區、南疆四地州、四川涼山、云南怒江、甘肅臨夏等。這些地區生存環境惡劣,致貧原因復雜,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缺口大,貧困發生率普遍在20%左右。深度貧困縣占全國貧困縣到20%,其貧困發生率達到23%。建檔立卡貧困村有12.8萬個,居住著全國60%的貧困人口。這些貧困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嚴重滯后,村兩委班子能力普遍不強,四分之三的村無合作經濟組織,三分之二的村無集體經濟,無人管事、無人干事、無錢辦事現象突出。目前的貧困人口主要是殘疾人、孤寡老人、長期患病者等“無業可扶、無力脫貧”的貧困人口以及部分教育文化水平低、缺乏技能的貧困群眾。因此,深度貧困地區在2020年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難度極大。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的那樣,“脫貧攻堅本來就是一場硬仗,而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是這場硬仗中的硬仗。”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習近平指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脫貧攻堅事關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社會主義現代化大局,事關我國國際形象,是促進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實現共同富裕的重大舉措,是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標志,也是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擴大國內需求、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在全黨和全國工作的工作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我們要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項要求,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堅定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特別是要堅決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第一,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實現扶持對象精準、資金使用精準、項目安排精準、因村派人精準、措施到戶精準、脫貧成效精準。在精準扶貧戰略中,精準識別和建檔立卡是關鍵環節。要定期核查建檔立卡的貧困村、貧困戶和貧困人口,實行有進有出的動態管理。要根據致貧原因和脫貧需求,對貧困人口分類進行扶持。

第二,堅持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強化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責任制。中央統籌、省(自治區、直轄市)負總責、市(地)縣抓落實。黨中央、國務院主要負責統籌制定扶貧開發大政方針,出臺重大政策舉措,規劃重大工程項目。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和政府對扶貧開發工作負總責,抓好目標確定、項目下達、資金投放、組織動員、監督考核等工作。市(地)黨委和政府負責上下銜接、域內協調、督促檢查工作。縣級黨委和政府承擔主體責任,書記和縣長是第一責任人,負責進度安排、項目落地、資金使用、人力調配、推進實施等工作。各級領導要層層簽訂脫貧攻堅責任書,扶貧開發任務重的省(自治區、直轄市)黨政主要領導要向中央簽署脫貧責任書,每年要向中央作扶貧脫貧進展情況的報告。市(地)、縣(市)、鄉鎮領導要向上級黨委政府簽署脫貧責任書并報告扶貧脫貧進展情況。

第三,堅持大扶貧格局。扶貧開發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要動員和凝聚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要堅持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等多方力量、多種舉措有機結合和互為支撐的“三位一體”大扶貧格局,健全東西部協作、黨政機關定點扶貧機制,廣泛調動社會各界參與扶貧開發積極性。要加大中央和省級財政扶貧投入,堅持政府投入在扶貧開發中的主體和主導作用,增加金融資金對扶貧開發的投放,吸引社會資金參與扶貧開發。要積極開辟扶貧開發新的資金渠道,多渠道增加扶貧開發資金。

第四,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干部群眾是脫貧攻堅的重要力量,貧困群眾既是脫貧攻堅的對象,更是脫貧致富的主體。要引導貧困群眾樹立主體意識,發揚自力更生精神,調動貧困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注重培育貧困群眾發展生產和務工經商的基本技能,注重激發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在活力,注重提高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

第五,深入實施東西部扶貧協作。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協同發展、共同發展的大戰略,是加強區域合作、優化產業布局、拓展對內對外開放新空間的大布局,是實現先富幫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大舉措。東部地區要根據財力增長情況,逐步增加對口幫扶財政投入。西部地區要整合用好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等各類資源,聚焦脫貧攻堅。在完善省際結對關系的基礎上,著力推動縣與縣精準對接,探索鄉鎮、行政村之間結對幫扶。動員東部地區各級黨政機關、人民團體、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各界人士等積極參與脫貧攻堅工作。推進東部產業向西部梯度轉移。

第六,重點攻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任務。加快推進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強化支撐保障體系,加大政策傾斜力度,集中力量攻關,萬眾一心克難,確保深度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同全國人民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

李云龍,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教授、中國人權研究會常務理事)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