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3日,第九屆中國經濟前瞻論壇在北京舉行,主題為“新時代的中國經濟”,圖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發表了題為“推動中國經濟穩步邁向高質量發展”的主旨演講。王東海攝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記者王振紅)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做出這一判斷的主要依據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把握社會主要矛盾變化,關鍵是全面準確理解‘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1月13日在第九屆中國經濟前瞻論壇上如是說。
李偉指出,“不平衡”講的是經濟社會體系結構問題,主要指比例關系不合理、包容性不足、可持續性不夠,而制約生產率的全面提升。他認為,“不平衡”主要表現為以下六個方面:
一是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不平衡。我國金融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8.4%(2016年),為主要經濟體最高,超過美國的7.3%、英國的7.2%。大量資金在金融系統內部循環,“脫實向虛”現象比較突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有待提升。
二是區域發展不平衡。從人均GDP最高的前5個省份與最低的后5個省份的平均水平之比,以及地區間加權變異系數看,我國區域間差距自2006年以后逐步縮小,但近兩三年出現再度擴大的勢頭。
三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較大,2017年前三季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農村居民的2.81倍。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差距仍很明顯。
四是收入分配不平衡。目前我國的基尼系數還在0.46以上,仍處在較高水平。如果考慮到財產存量的差距,分配不平衡的問題更加突出。
五是經濟與社會發展不平衡。看病難、看病貴、擇校難、上學貴、養老難、養老貴等問題,仍然是人民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
六是經濟與生態發展不平衡。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已深入人心,但人民群眾對美好環境和生態產品的需要日益增長,與生態環境總體不佳的矛盾仍很突出。大氣、水、土壤污染挑戰十分嚴峻,2017年全國338個地級以上城市,空氣質量達標的僅占四分之一。
李偉指出,“不充分”說的是總量和水平問題,主要指發展不足、潛力釋放不夠、發展中還有很多短板,發展水平特別是人均水平同世界先進國家還有不小距離。他認為,“不充分”具體也有六個方面表現:
一是市場競爭不充分。市場準入還存在不必要不公平限制,行政性壟斷、所有制歧視時有發生,一些“僵尸企業”退出困難,地方保護問題依然存在。
二是效率發揮不充分。資本投資效率逐年降低,當前每新增1元GDP需要增加6.9元投資,投資效率明顯低于發達國家平均水平,也大大低于我國10年前的水平(2008年-2017年增量資本產出效率平均為5.7;1998年-2007年則為4.0)。全要素生產率水平僅為美國的43%左右。
三是潛力釋放不充分。我國人均GDP僅為美國的14%,歐盟國家的25%,世界平均水平的80%,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間。
四是有效供給不充分。居民消費結構加快升級,而新產品和新服務的供給能力跟不上,居民個性化、多樣化、服務化的需求難以得到滿足。
五是動力轉換不充分。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和新模式不斷涌現,新舊產業融合不斷加快,但整體規模和貢獻還相對有限,創新驅動增長格局尚未真正形成。
六是制度創新不充分。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還面臨一些體制機制約束,監管體系、產品質量、食品安全、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的制度缺口還很明顯,有利于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制度環境還未全面形成。
李偉指出,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決定了經濟工作的方向和重點,要求我國經濟發展切實轉向高質量發展。我國當前處在從中高收入向高收入邁進的關鍵期,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三大攻關期,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扎實推進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
據悉,第九屆中國經濟前瞻論壇1月13日在北京舉行,主題為“新時代的中國經濟”,論壇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指導,中國經濟時報社、國研經濟研究院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