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3日,第九屆中國經濟前瞻論壇在北京舉行,主題為“新時代的中國經濟”,圖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發表了題為“推動中國經濟穩步邁向高質量發展”的主旨演講。王東海攝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記者王振紅)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大后首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的重大論斷,指出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征,就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是適應我國發展新變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謀劃經濟工作的根本指針。
“過去四十年的高速增長,成功解決了‘有沒有’的問題,現在強調高質量發展,根本在于解決‘好不好’的問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1月13日在第九屆中國經濟前瞻論壇上如是說。
李偉認為,“高質量發展,意味著高質量的供給,高質量的需求,高質量的配置,高質量的投入產出,高質量的收入分配,高質量的經濟循環。”
高質量發展,意味著高質量的供給。我國擁有全球門類最齊全的產業體系和配套網絡,其中22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但許多產品仍處在價值鏈的中低端,部分關鍵技術環節仍然受制于人。推動高質量的供給,就是要提高商品和服務的供給質量,更好滿足日益提升、日益豐富的需求,跟上居民消費升級步伐。
高質量發展,意味著高質量的需求。我國已形成最大規模的中等收入人群,城市化水平不斷提升,內需市場十分廣闊,但是就業質量不高,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公共服務供給不足,養老、醫療、教育等給居民帶來的負擔還比較重,人民群眾缺乏穩定預期,消費能力和意愿受到明顯抑制。促進高質量的需求,必須解決這些問題,釋放被抑制的需求,進而帶動供給端升級,促進供需在更高水平實現平衡。
高質量發展,意味著高質量的配置。我們過去的高增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資源在城鄉、行業、區域之間的重新配置。當前,我國產能過剩問題仍較突出,部分僵尸企業死不了、退不出,大量資源和要素被鎖定在低效率部門。同時,部分基礎領域和服務領域的開放度不夠,民間資金進入受限。實現高質量的配置,就是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完善產權制度,理順價格機制,減少配置扭曲,打破資源由低效部門向高效部門配置的障礙,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高質量發展,意味著高質量的投入產出。用有限的資源創造更多的財富,實現成本最小化或產出最大化,是經濟學的基本問題,也是衡量發展質量高低的重要標準。實現高質量投入產出,就是要更加注重內涵式發展,扭轉實體經濟投資回報率逐年下降的態勢;在人口紅利逐步消退的同時,進一步發揮人力資本紅利,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土地、礦產、能源資源的集約利用程度,增強發展的可持續性;最終實現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推動經濟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
高質量發展,意味著高質量的收入分配。收入分配既是經濟運行的結果,也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收入分配的質量好壞,直接反映經濟結構的優劣。實現高質量的分配,就是要推動合理的初次分配和公平的再分配。初次分配環節,要逐步解決土地、資金等要素定價不合理的問題,促進各種要素按照市場價值參與分配,促進居民收入持續增長。再分配環節,要要發揮好稅收的調節作用,精準脫貧等措施的兜底作用,注意調節存量財富差距過大的問題,形成高收入有調節、中等收入有提升、低收入有保障的局面,提高社會流動性,避免形成階層固化。
高質量發展,意味著高質量的經濟循環。經濟循環是生產、流通、分配與消費,虛擬與實體,國內和國外互動與周轉的總過程。提高循環質量,是實現生產要素高效配置的途徑。中醫古話說,痛則不通,通則不痛,把循環搞好了,經濟發展就具有可持續性。當前我國經濟存在三大失衡:供給和需求的失衡、金融和實體經濟失衡、房地產和實體經濟失衡,根本上說都是經濟循環不暢的外在表現。促進高質量的循環,就是要暢通供需匹配的渠道,暢通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渠道,落實“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逐步緩解經濟運行當中存在的突出失衡,確保經濟平穩可持續運行。
據悉,第九屆中國經濟前瞻論壇1月13日在北京舉行,主題為“新時代的中國經濟”,論壇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指導,中國經濟時報社、國研經濟研究院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