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基礎研究的成效
自我國實施科學基金制以來,始終堅持資助基礎研究和部分應用基礎研究,支持人才和團隊建設,為我國科研領域出成果、出人才作出了顯著貢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第一任主任唐敖慶同志曾指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有限的經費,對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穩定發展和運行機制改革,發揮了一定的作用”。2016年,劉延東同志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調研時指出:“在黨中央、國務院領導下,幾代基金工作者接力奮斗,科學基金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地位更加凸顯,已經成為我國支持基礎研究的主渠道之一”。在?2011?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成立?25?周年)開展的科學基金資助與管理績效國際評估中,國際評估專家組提出“中國僅用?25?年便建成了當前的科學基金體系,這是個令人驚嘆的成就”。
科學基金通過發布《項目指南》,引導科研工作者申請項目。通過項目申請接收與初審、通訊評審、會議評審來組織開展項目的受理與評審工作。科學基金項目的會議評審結果當場向評審專家公布。32?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科學基金財政投入從?1986?年的?8?000?萬元增長到?2017?年的?267.36?億元,共資助項目?47.6?萬項,已成為我國資助基礎研究的重要渠道。特別是十八大以來,科學基金經費預算從?2013?年的?161.62?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267.36?億元,年均增長?13.41%,支持在職科研人員?73.91?萬人次、博士后?3.4?萬人次、研究生?75.2?萬人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是中國科學對外合作與交流的重要平臺。1986—2012?年,科學基金共資助國際合作與交流項目?33?091?項,經費?25.9?億元。近?5?年,資助國際合作與交流項目?4?398?項,經費?39.4?億元。目前,已與?49?個國家(地區)的?91?個科學基金組織、研究機構或國際組織簽署了合作協議或諒解備忘錄,有力地推動了與歐美科技發達國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部分發展中國家和港澳臺地區的合作與交流,形成了覆蓋面廣、合作深化,有效服務于國家戰略和科學發展的科學合作網絡。
目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已成為我國促進學科協調演化、全鏈條人才培養、研究前沿突破、源頭創新供給、支持基礎研究的最大資助機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自成立起就承擔著促進學科協調演化的責任,支持優勢學科,扶持弱勢學科,鼓勵交叉學科,推動形成新的學科生長點。科學基金在促進知識生產方面成效突出。據統計,2016?年科學基金資助產出的?SCI?論文占全球的?11.73%,超過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3.03%)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4.18%)的比例,居全球資助機構首位。從質量看,近?5?年全球共發表高被引論文?72?792?篇,我國占?20.5%,其中科學基金資助產出論文數占全球的14.42%,占我國的?70.37%。但是應當認識到,如何提升論文質量,扭轉追求論文數量的傾向,仍是今后評價過程應強調的重要問題。近?10?年,我國所有國家自然科學獎的獲獎成果均獲得過科學基金資助。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鐵基超導”研究得到科學基金?20?多年持續支持;“多光子糾纏及干涉度量”研究得到?30?多項科學基金項目資助。2000?年以來當選的中科院院士大多得到過科學基金資助,其中?60?歲以下的有近?70%?獲得過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近年來,在科學基金和其他科技計劃共同資助下,產出了鐵基超導、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多光子糾纏、鳥類起源研究、煤和天然氣高效制備高值化學品等重大原創成果,高性能計算、盾構裝備設計制造、艦船綜合電力系統等一大批成果對經濟社會和國防建設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