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8?年?3月,對我來說印象極其深刻。特別是有兩件事情我至今記憶猶新:第一件事情是我們“七七級”大學生新生開學的日子,一個嶄新的世界在等待著我們;另一件事情是召開了全國科學大會,鄧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論斷,為中國制定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奠定了基礎。大會閉幕式上,時任中科院院長的郭沫若同志作了《科學的春天》的書面發言,昭示科學春天的到來。就是這些親身經歷,促使我下定決心,為祖國的科學事業奮斗終生。
“科學的春天”與改革開放同步而行。40?年來,中國社會迸發出巨大的活力,為人們實現夢想提供了無限的機會和可能。特別是在黨的十八大和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及“中國夢”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實現“中國夢”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中,我們再去回憶?40?年走過的路程,充分說明改革開放的40年既是我們的經歷,更是與祖國共同成長的歷史。每個人的“中國夢”與祖國命運、時代命運緊密相連,是讓每個中國人“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每個人都渴望成功,都有一個“我的夢”,無數個“我的夢”匯聚起來,成就煌煌的“中國夢”。
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科技工作者,我從上山下鄉的知青, 到求學的大學生、研究生,一直到成長為一名科學家,親身感受到國家的發展成就了我們個人的夢想,印證了“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
我是粉碎“四人幫”后的第一屆大學生。“科學的春天”激勵我決心成為一名科學家。1982?年大學一畢業,我就留校當大學教師,學校派我參加出國培訓班。在培訓期間,我考取了北京農業大學(現“中國農業大學”)的碩士研究生,之后又考取了中科院的博士研究生。1990?年博士畢業留在中科院動物所工作,一年以后被破格提拔為副研究員。出國深造一年后,1995?年,36?歲的我被破格提升為研究員。從那時起,我擁有了自己的實驗室,組建了研究團隊,我終于可以根據國家的需求和個人興趣開展科學研究了。許多人都認為實現個人的夢想是靠個人的奮斗和才智,但是親身經歷告訴我,沒有“科學的春天”召喚,沒有國家的改革開放,沒有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不可能取得那樣的科研成果,也不可能實現我的科學夢想。
今天回顧一下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經濟發展的情況。1980?年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只有?4?546?億元;盡管逐年上漲,到?2002?年,我國?GDP?為?12?萬億元,只相當于美國的?10%;到?2012?年,我們用了?10?年的時間,GDP?實現翻兩番,達到美國的?50%。如今,我國已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
與之相對應的是,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家對科技的投入也在不斷增加。1990?年,全國的研發經費只有?125?億元;1998?年,研發經費支出總額為?551?億元,占?GDP?的比重只有?0.69%。近年來,我國科技研發經費和人員投入明顯增加,1998—2008?年,我國的研發經費支出占?GDP?比重從?0.7%?上升至?1.5%,研究人員數量年均增長?12.6%,增速世界第一。2014?年,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達到了?7?621?萬人,居世界第一。2017?年,我國研發經費投入總量為?17?500?億元,比上年增長?11.6%,研發經費占?GDP?比重上升到了?2.12%,位列世界第二。
這些都有效地促進了中國科技活動的開展,為社會經濟持續、健康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因此,沒有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國家不斷增加的科技投入,就沒有國家科技實力的持續快速發展,也沒有我們科學家個人事業的成功。
1987?年,我在中科院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我們的研究組僅僅靠?3.5?萬元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維持,根本不可能開展深入的科學研究。1994?年我從美國回國后,拿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面上項目一項共計?4.5萬。到?1997?年,我用了三四年的時間,從國家各種渠道爭取到科研經費總計達到?300?多萬。回顧走過的路,從?1995?年到現在的?20?多年間,我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爭取到各類科研項目有?1?300?多萬元,包括青年基金、面上項目、重點項目、杰出青年基金、創新團隊項目、重大國際合作項目等。在科技部支持的各類項目中,我曾主持過攻關項目、“863”項目、轉基因專項,還是兩個“973”項目的首席科學家。在中科院工作的?30?年來,我也承擔了大量的科研任務,包括優秀青年科學家特別支持項目、重點項目、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等多個項目。
在這些國家資金的支持下,我們的研究團隊在動物群聚的分子機理和表觀遺傳調控方面走到了世界的前列,在國際學術刊物發表論文?160?余篇,我個人成為愛思唯爾(Elsevier)遴選的中國農業和生物學領域高被引科學家。我于?1997?年和?1999?年先后獲得中科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各一項;1999?年獲得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2011?年獲得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2015?年獲得談家楨生命科學成就獎。2011?年當選中科院院士;2012?年當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2017?年當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2017?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和中科院杰出成就獎。我的科研工作同樣也得到了國際同行的認可,2003?年我被推選為國際昆蟲學會的執行理事;2009?年獲得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榮譽科學博士;2012?年被選為美國昆蟲學會會士。整體而言,我國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大致處于國際第二梯隊,在一些特殊領域處在國際領跑的地位,我由衷地為能在我國生命科學和技術的發展中貢獻自己的力量而驕傲。
一個科學家只有融入社會的發展中才能不斷成長。試想如果沒有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改革開放,沒有國家在科研上的大量投入,怎么會有我今天所取得的成績呢?從現代生命科學研究的概念上講,一個科學家沒有經費,什么都不能做,不能想。沒有國家的發展就不可能有個人的發展。如今已是學科奠基人的一些科學家,在新中國成立之前,滿懷報國之志學成歸國,卻因為沒有充足的科研經費,只能是教教書,培養學生,翻譯書籍,以及初創一些學科和機構。并非他們沒有能力搞科研,而是因為那個時代的國家貧窮、落后,沒有條件,沒有科研經費。新中國成立后,我們國家的“兩彈一星”的成果也是舉全國之力完成的。改革開放后,國家不斷加大對科技的投入,為科技工作者提供了舞臺和發展的機會。科技對社會經濟發展的貢獻率也越來越大。所以說,沒有我們國家的發展哪有我們個人的發展呢?
40?年,彈指一揮間。我們現在正處于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期,一定要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機會。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作為科技工作者,我們要充分利用好這個條件,發展我國的科學和技術,把我們的聰明才智和國家的需求結合起來,為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和人類的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康樂 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杰出研究員,我國著名生態學家和昆蟲學家。現任河北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大學學位委員會副主任。長期從事生態基因組學研究,是國際上生態基因學研究的領銜科學家、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和基金委創新團隊學術帶頭人,國際上多個重要學術期刊的主編和編委。2008?年被國際昆蟲學會選舉為執行理事,2009?年獲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榮譽科學博士,2011?年獲何梁何利獎生命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13?年獲美國昆蟲學會頒發的杰出科學家獎,2015?年獲選美國昆蟲學會會士和第八屆“談家楨生命科學獎”成就獎,2017?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和中國科學院杰出成就獎。《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