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垃圾分類,在北上廣這樣的大城市都很難。我們羅江縣的農村垃圾分類,卻做得井井有條。”一到四川省德陽市,市領導就向我們介紹“羅江模式”。
德陽市羅江縣有25萬人口,所轄10鎮127個村。德陽市委宣傳部部長盧也向記者介紹:“2009年,羅江縣把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與全域建設‘中國幸福家園’相結合,在農村垃圾治理上狠下功夫,通過分類減量,建立長效機制,探索出全域解決農村垃圾治理難題的‘羅江模式’,城鄉容貌明顯改觀。2011年1月,四川省在羅江召開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暨建立收運機制工作現場會,羅江模式在全省推廣。”
村民家中看垃圾分類
隆冬時節,山清水秀的羅江并不寒冷。
我們走進羅江縣萬安鎮芒江村5組,只見潔凈的水泥村路圍繞著清澈的池塘,依山而建的民居錯落有致。路旁樹叢和菜地邊上一只只垃圾箱吸引了我們的目光,上面寫著:“一紙一屑煞風景,一舉一動顯文明。”
我們敲開天馬山下一戶人家的房門,村民李桂芳聽說要看垃圾分類,馬上把我們領到后院。墻根邊分門別類地碼放:紙板、玻璃瓶、金屬和塑料4個垃圾堆。鎮長傅迅說:“這是垃圾第一次分類,分類是為了減量。這些可回收垃圾作為廢品出售,對村民還是有吸引力的,攢上兩三個月,賣上十幾元,有了油鹽錢。”
李桂芳笑著說:“你看我們家還有兩個垃圾筒:廚房一個,放廚余垃圾;堂屋一個,裝不能利用的垃圾。能回收的,我們存起來賣錢,這些不能賣的垃圾,我每天晚上出門鍛煉時,帶出去,分類丟到村里的垃圾箱”。
羅江農村垃圾處理模式按照“戶定點、組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這一流程規范運行,通過戶、組、村、鎮、縣五級環環相扣,實現了垃圾的無害化處理。通過這五級環環相扣的“羅江模式”,最大限度地實現農村垃圾處理全覆蓋,農村垃圾全面收集。
為何要跟垃圾較勁
羅江縣委書記曾長江對此深有感觸,他說:“2009年,我陪香港考察團到村里看震后重建項目。那時,村民的房前屋后,村里的溝渠竹磻,到處是亂堆的垃圾,竹林樹叢掛滿了塑料袋,村子環境臟亂差。香港客人呆不住,我的臉也直發燒。”
這次,我們在芒江村感到卻是神清氣爽。我們問站在路口的村民:“村子真干凈,連一個煙頭紙屑都沒有。以前呢?”一個心直口快的大嬸說:“以前亂得狠,泥巴路,垃圾亂丟。現在,村子住的安逸了。家家戶戶都干干凈凈的,日子過得舒心。”
在村民袁正權家,他告訴我們:“村里垃圾如今有人管,每月一人交1元管理費。我們家就老兩口住,兩人一年才交24塊錢。”
這是建立群眾廣泛參與機制,曾長江說:“一元錢”開創村民參與農村環境治理的先河。交了“一元錢”,村民開始主動關注起垃圾治理效果,自覺地參與到環境治理的工作中去,人人養成了講衛生的好習慣。村里還制定了《村規民約》,約定全體村民要愛護公共環境衛生,加強村容村貌整治,共同努力建設優美村莊。各鎮每年由日常考核與村民監督相結合,對愛護公共環境衛生、不亂扔垃圾、不隨地吐痰,做到垃圾入池,衛生整潔的家庭,評選為年度文明衛生戶。通過評比活動,給村民營造出“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的濃厚氛圍。
我們走到芒江村外,爬上一條偏僻的山坡,見到幾位穿著橙色保潔馬甲的大嫂。保潔大嫂說:“我們每月能拿到600元,工作就是對全村公共場所清掃保潔和轉運垃圾。”
羅江縣副縣長劉兆斌介紹:“全縣建成了近800人的農村保潔清運隊伍,實現了定人、定事,不留盲區和死角的人員全面覆蓋。農村的環衛崗位,增加了近千名農村群眾就近就業”。
在保潔大嫂的引導下,我們走進脆冠梨園,在那里找到了一座垃圾池。羅江縣城管局周小林局長告訴我們:“這是垃圾第二次減量,芒江村5組17個箱的垃圾,由村保潔人員用三輪車和電動車,將需進一步處理的垃圾運到這里。”
垃圾池上寫著:“生態處理分類減量”。3個池口:最大的池是可利用垃圾,爛菜葉、剩飯菜……漚成農家肥,就近澆到梨園里。另一個不可回收垃圾,直接運到鎮里中轉。最小的可回收垃圾,是保潔員賣廢品的福利。
周小林介紹,現在,羅江每個鎮都建有1個“地埋式”垃圾中轉站,環衛設施覆蓋到村和戶。每3至5戶建1個戶垃圾池,分類垃圾池覆蓋到組,每組建1—2個生態處理池。全縣共修建戶垃圾箱達1.08萬個,密度達到4.9戶/個,每戶居民都有地方投放垃圾。
山清水秀幸福家園
在羅江縣供銷社芒江村再生資源回收點,68歲的鄧華民告訴我們:“收廢品20多年,這幾年,好干了。每月到村里收三四次,村民都把小廢品分門別類地捆好,收起來也方便。”鄧華民自豪地說:“現在村子干凈了,來旅游的人多了。”聽說我們從北京來的,硬要留我們吃午飯,想炒臘肉給我們吃。
劉兆斌告訴我們:羅江縣回收站點設置到村。縣供銷社依托廢品回收鏈,組建了再生資源回收公司。縣設分揀中心、鎮設收購站、村設回收點,并增設村流動回收人員,走鄉串戶流動收購。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縣、鎮、村”可回收資源收購網絡。全縣已建成回收站點116個,村流動回收人員126名,實現了可利用垃圾的資源化處置。羅江縣垃圾分類做到了生態減量,起到了潔凈村莊的作用。將農村垃圾中約有80%的塵土灰、廚余垃圾、農作物廢棄物、可降解紙張等用于堆漚農家肥;將2-5%的磚頭、石塊等建筑渣土用于直接填埋或農村耕作道路修筑;將3-5%的塑料、玻璃等物品作廢品回收處理;將10-15%的廢衣物、廢包裝物等不可回收的垃圾送處理廠集中消化。
“羅江模式”基本解決了農村垃圾面源污染問題,達到了農村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能源化處理。
但在垃圾回收利用和資源轉化上,羅江縣面臨著垃圾治理的共同難題:由于規模小、成本高,垃圾處理還得不到經濟回報,治理農村垃圾主要依靠政府投入。2009年以來,羅江縣財政先后整合投入2158萬元進行農村環衛設施設備的建設,實現了設施全覆蓋。今年又將投入400萬元,用于農村垃圾治理。
盡管治理農村垃圾,不能直接產生經濟效益,但羅江縣委書記曾長江卻算了一筆大賬。他說:優美生態環境已成為羅江響亮的“環境名片”,成為吸引投資的 “軟環境”。環境的明顯改善,帶動了種植業、旅游業、鄉村農家樂的發展。如今的羅江,農村面貌改變了,農民的生活質量提高了。羅江正成為天藍地綠、水清人美,老百姓安居樂業的幸福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