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間科學迎來大數據時代
數據體量爆炸式增長
在空間科學發展規劃的牽引下,空間科學探測正形成多波段、多信使、鏈網式、天地一體化聯合探測的新格局。地基方面,東半球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子午鏈(簡稱“子午工程”)一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子午工程二期工程也已啟動建設;以子午工程為基礎,多臺站、鏈網式、多學科交叉協同監測國際子午圈計劃也正在籌劃中。天基方面,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類)“空間科學”(簡稱“空間科學先導專項”)成功了發射“悟空”“SJ-10”“墨子”和“慧眼”4?顆科學衛星,成果斐然。空間科學先導專項二期(2020—2025?年)預計發射?GECAM、SVOM、SMILE、ASO-S、EP、EXTP?序列科學衛星。。
系列重大項目成功實施后所帶來直接成果便是科學數據的快速積累,依托于大視場、高分辨率、高靈敏度等新型觀測技術,空間科學數據采集速率正以指數形式增長。空間科學先導專項一期?4?顆衛星已積累的科學數據超過?200?TB,數據種類?2?000?多種,數據產品數近?200?萬,預計至任務結束時,總數據量將超過?420?TB;與一期相比,二期衛星任務有效載荷數據量以倍數提升,日均生產總數據量將超過?8?000?GB,到二期任務末期,數據總量將達?52.2 PB。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空間科學衛星編目顯示,自?2000?年至今,世界范圍發射的空間科學衛星達到?674?顆,年平均數量超過?35?顆。而在?2016?和?2017?年,更是以每年超過?2?倍的數量在增長(圖?2)。綜合國內外空間科學天、地基平臺的觀測數據,空間科學年均數據生產率超過?EB?量級,從數據規模和體量角度來看,空間科學迎來了大數據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