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宏春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2018年10月17日是全國第5個“扶貧日”,也是第26個國際消除貧困日。扶貧開發是一項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也是關乎貧困群眾邁入小康社會的實事。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湘西十八洞村調研脫貧攻堅工作時提出精準扶貧的理念,為脫貧攻堅找到了一把“金鑰匙”。
2014年8月1日,國務院關于同意設立“扶貧日”的批復明確,從2014年起,將每年10月17日設立為“扶貧日”。設立“扶貧日”,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于扶貧開發工作的高度重視、對貧困地區貧困群眾的格外關心,是國家持續向貧困宣戰的重要舉措,也是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參與扶貧開發的一項重要制度安排。
從1986年開始,中國開展了有計劃、有組織、大規模扶貧開發工作,《“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是中國扶貧開發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專項五年規劃,具有標志性意義。自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方針確立以來,各地堅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對癥下藥、精準滴灌,不搞大水漫灌、走馬觀花、大而化之;有針對性地實施了“五個一批”工程,即發展產業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各地的扶貧脫貧工作,取得了顯著成就,為促進經濟發展、政治穩定、民族團結、邊疆鞏固和社會和諧等,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為全球的減貧事業提供了中國方案、中國案例,作出了重大貢獻。
十八大以來的脫貧攻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生動寫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是扶貧理念的重大創新,“六個精準”是基本要求,“五個一批”是根本途徑,“四個問題”是關鍵環節,充分體現了目標導向與問題導向相統一、戰略性與可操作性相結合的方法論。
脫貧攻堅是一項系統工程,已成為各級黨委政府的思想共識和行動自覺,已有了“四梁八柱”的頂層設計,有了制度安排,也有了“攻堅力量”:五級書記抓扶貧、全黨動員促攻堅;繪藍圖、明責任、定路徑、建機制,脫貧攻堅奮力推進,貧困群眾有了“造血功能”,特色項目百花齊放,金融扶貧闖出新路,企業下鄉攜手脫貧……在脫貧攻堅實踐中,各地的經驗概括起來主要有:加強領導是條件,群眾脫貧是根本,把握精準是要義,增加投入是前提,合力攻堅是動力,基礎設施要先行,持續發展靠產業。這些經驗彌足珍貴,可為國際上欠發達地區的減貧事業提供借鑒。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幾代人追求的夢想。黨中央作出了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的莊嚴承諾。實現這一承諾,唯有舉全黨全國之力,一鼓作氣、迎難而上,才能脫真貧、真脫貧,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