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我們是誰?我們從哪兒來?又將向何處去?”是關系到科學、宗教、哲學、人文、環境等多方面的終極問題。
對于這些問題,不可避免要首先回答:地球為什么是宜居的?在自然災害和極端天氣事件頻現的今天,準確回答這個問題不僅有助于我們認識和保護美麗地球家園,而且面對當前國際日趨激烈的環境與資源競爭,從本質上認識這個問題也能為我國贏取國際話語權提供重要科學依據。
如何認識地球?傳統的地球科學研究已經發展了?100?多年。從大陸漂移到造山運動,從海底擴張到板塊構造,從發現地球內部結構到探索地球外層空間,人類對地球的認識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近半個世紀以來,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尤其是航天科技的飛躍發展,人類在探索太空的道路上快速前進,并逐漸意識到,僅僅從地球本身出發去認識地球過去幾十億年間的滄海桑田是遠遠不夠的。太陽系內各大行星被認為具有相同的宇宙起源,但現今的行星環境卻大相徑庭。因此,唯有對比其他行星,方能更本質地認識地球宜居環境的形成。在此背景下,國際上近些年逐漸形成了一門多學科交叉的新學科研究方向——行星物理學,以研究圍繞恒星運轉的一切天體(如行星、矮行星、天然衛星、小行星和彗星等)的圈層環境和變化規律(包括太空環境、大氣環境、表面環境、內部結構等)。
行星物理學與人類生存發展密切相關,它不僅是當前人類探索宇宙奧秘、尋找生命起源的前沿陣地,也是引領技術創新和實現重大科技突破的熱點方向。行星物理學在國家發展中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正成為世界強國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的重要學科方向。
本文將詳細介紹我國行星物理學的發展歷程和現狀,并結合我國深空探測計劃和國際行星科學的發展趨勢,分析行星物理學與傳統地球物理學及我國未來深空探測任務的相互關系,指出未來我國行星物理學的主要發展方向,并對學科未來發展給予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