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在线中乱码,青青青国产最新视频在线观看,无遮挡免费一级毛片视频,激情国产原创在线观看

 
 

科技強國基礎研究投入-產出-政策分析及其啟示

發布時間:2020-01-22 10:53:42  |  來源: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  作者:田倩飛 張志強 任曉亞 張雪  |  責任編輯:楊霄霄
關鍵詞:基礎研究,科技強國,投入強度,科研產出,創新政策

科技強國論文產出與科技領域國際權威獎項獲獎情況分析


1 .基礎研究投入強度與研究人員人均發文量分析

基礎研究的成果產出大多以學術論文為代表,通過發文量、引文數等來度量一個國家的科學研究水平和影響力,是科技評價研究與實踐活動中廣泛應用的定量方法。本文首先通過?OECD?官網檢索?1990—2018?年中、美、英、德、法、日?6?國?R&D?研究人員數量,以科睿唯安?Web of Science?數據庫為論文數據源并檢索各國在?1990—2018?年的逐年發文量,以研究人員人均發文量作為衡量各國基礎研究強弱的產出計量指標。同時,通過基礎科學指標(ESI)數據庫統計各國論文的篇均被引次數,從產出和影響兩方面來考察我國研究成果與科技強國間的差距。

圖?9?繪制了科技強國基礎研究投入強度及研究人員人均發文量變化趨勢,可知:① 美國、法國基礎研究投入強度與研究人員人均發文量增減趨勢高度相關。其中,美國在?2012—2018?年、法國在?2011—2015?年基礎研究投入強度與研究人員人均發文量均趨于穩定。② 雖然英國、德國數據獲取有限,但可看出,英國研究人員人均發文量在?2005?年達到最小值,此后一直處于上升趨勢,其中?2011—2015?年基礎研究投入強度與研究人員人均發文量趨于穩定;德國研究人員人均發文量在?2014?年達到最大值后近幾年略微下降。③ 日本基礎研究投入強度在?1995?年達到最大值,此后基本維持在?12%?左右,研究人員人均發文量雖有波動,但基本呈緩慢增長趨勢。④ 中國過去?30?年來研究人員人均發文量發生非常顯著的變化,從1991?年的?0.02?篇增長到?2017?年的?0.26?篇,但仍不及美國的?1/2。中國雖然近年科研產出有了大幅提升,但仍需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強度,促進基礎學科產出更多科研成果。

為進一步橫向對比各國基礎研究投入強度及研究人員人均發文量的差異,匯總對比了科技強國與中國自?1990?年以來基礎研究投入強度及研究人員人均發文量(圖?10)。英國研究人員人均發文量居?6?個國家之首,這與英國擁有重視基礎研究的科學傳統密不可分。美國雖發文總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其研究人員人均發文量略低于英國。長期以來,德國、法國政府研發支出結構中,基礎研究占很大比例。近幾年其研究人員人均發文量逐漸趨于穩定。相比而言,中國基礎研究投入強度和研究人員人均發文量均遠低于其他?5?個國家。通過統計分析?ESI?近?10?年來論文篇均被引次數可知,中國國際論文篇均被引頻次為?10.69?次,英國為?18.62?次,美國為?18.08?次,德國為?17.15?次,法國為?16.61?次,日本為?12.51?次。以篇均被引頻次反映的論文影響力來看,中國也遠低于其他科技強國。這進一步說明我國應重視基礎研究在科技發展中的作用,提高基礎研究投入強度,合理配置穩定性經費,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更多原創性高影響力科學發現型成果的產出。

2.科技領域國際權威獎項獲獎情況分析

本部分主要從科技領域的國際權威獎項和諾貝爾科學獎這兩方面展開論述。

 科技領域的國際權威獎項

科技領域的國際權威獎項(相應科技領域的諾獎級成果),直接反映科技領域的創新能力。由于國際學術獎項類型多樣,為直觀了解世界各國在科技領域國際獎項上的表現,綜合考慮到各類獎項數據的可獲取性、國際知名度及代表性,選取?8?大科技領域——基礎前沿交叉、先進材料、能源、生命與健康、海洋、資源生態環境、信息和光電空間,以及綜合領域中的?22?項國際科技權威獎項進行定量分析(數據截至?2018?年?12?月)。獲獎國家分布情況表明,美籍獲獎人數遙遙領先,共有?1?146?人次獲獎(55%);英國、加拿大、法國、德國、俄羅斯、日本依次為獲獎者主要來源國;而中國(未含臺灣地區)獲獎者僅有?12人次(其中袁隆平?2?次),獲獎比例遠低于世界主要國家。我國在國際科技權威獎項獲獎人數方面,與主要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此外,我國獲獎領域主要是生態資源環境等傳統學科領域,在發展迅猛的信息、生命等科學領域的獲獎很少。

諾貝爾科學獎

諾貝爾科學獎名單中包括了現代科技發展史上最重要的成就,是一個舉世矚目、對世界科學發展具有重要開創意義的獎項。因此,對各國在該獎項上獲獎人數的統計可有效評估每個國家在世界科學領域的頂級成就,也能反映一個國家基礎研究的地位與水平。已有研究指出“諾貝爾科學獎授予在基礎研究方面取得重大原始創新成果的科學家人數與頒獎總人數之比達到?88%,意味著諾貝爾科學獎特別青睞那些在基礎研究方面取得重大原始性創新成果的科學精英”。自?1901?年諾貝爾科學獎開始頒發以來至?2018?年,按照獲獎時獲獎者所在國籍統計,美國有?294?人次獲獎,英國、德國、法國、日本分別為?86、66、36、17?人次,而我國僅有?2?人獲此殊榮。

美國等國在基礎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相比之下,我國基礎研究成果數尚顯寥寥。充分的資源投入是保證基礎研究的前提,美國等國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顯著的成績,與長期、持續穩定地重視基礎研究密不可分。美國長期投入基礎研究,形成成熟的研究體制,其論文數、高影響因子論文數、諾貝爾科學獎得獎數一直位于世界第一。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什實驗室(物理學系)是世界物理學科學發現的源泉,至?2019?年誕生了33?項諾貝爾獎。馬普學會(Max Planck Society)是德國最重要的基礎研究機構,多年來專注基礎研究,1954—2018?年共培養?19?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據喻明統計發現,英國通過共同設施基金、科學研究投資基金等強化基礎研究,以世界?1%?的人口,投入世界?4.5%?的科技經費,產出世界?8%?的科技論文,占據世界9%?的論文引用。法國用于基礎研究的經費高于其他國家,其論文產出、諾貝爾獎等成果也非常顯著。日本持續加大基礎研究投入,2015?年基礎研究投入強度為?11.91%,近年來其基礎研究經費占?GDP?的比重穩定在?0.39%?左右。自?2001?年制定“諾貝爾獎計劃”以來,基本上以平均每年?1?項的速度斬獲諾貝爾科學獎,形成了日本“諾獎現象”。

由于基礎研究主要是理論工作,其效果一般是間接的、短期看不到收益的;而我國正處于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故對見效快的應用研究領域投入大,基礎研究則有被邊緣化的趨勢。我國雖?GDP?總量居全球第二位,但基礎研究投入強度及基礎研究投入額占?GDP?的比例遠遠低于其他五大科技強國。綜上,我國需要真正提高對基礎研究的重視,增加基礎研究投入額,使其更好支持重大科研成果的產出與突破。

<  1  2  3  4  5  6  >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