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張茉楠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所首席研究員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2020年初發生的新冠肺炎疫情(世衛組織正式命名為Covid-19)堪比中國經濟的“黑天鵝”事件。由于黨中央和國務院果斷作出全面部署,采取有力的疫情防控措施,并取得了積極成效,因此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暫時的、階段性的,不會改變中國經濟長期趨勢和基本面。但必須認識到,相比2003年的SRAS疫情,此次疫情更嚴重、感染范圍更廣、國際社會反應程度更高,且爆發時點在中國正處于宏觀經濟下行周期以及中美貿易戰雙重疊加的背景下,因此影響可能會更為嚴重。
自2003年以來,中國已從世界第六大經濟體成長為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從13.7萬億,增長到將近100萬億,并一直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估計,2019年全球經濟增長中,僅中國就占了39%。鑒于中國經濟體量、市場規模以及與全球貿易網絡的關聯度已今非昔比,必須高度重視此次疫情對外向型經濟的直接沖擊及潛在影響。
從外貿和外資形勢看,制造業及加工貿易受影響較大。由于疫情導致的各地封鎖問題,面向出口的電子制造行業將蒙受較大損失。以疫情最為嚴重的武漢為例,關閉工廠將在全球經濟中產生級聯效應。武漢是制造業中心,尤其是汽車制造業,日產、本田和通用汽車在這里都設有工廠。
疫情對全球供應鏈會引發連鎖性反應,甚至“多米諾骨牌效應”。封閉隔離、延遲開工、暫停生產等因素都將影響生產活動,直接沖擊跨國公司投資及生產訂單,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擾亂了跨國公司供應鏈布局。
與此同時,由于亞洲地區對中國出口的中間品依賴度高于歐美國家,因此亞洲國家受到的負面影響將更大。目前,包括韓國、日本、印度等一些車企已開始制定停產或尋找新供應商的計劃。
近年來,民營、中小企業經營困難,融資難貴、成本上漲等問題突出,這次疫情導致的制造停工可能使整體形勢“雪上加霜”。
總之,疫情防控阻擊戰是當前最為急迫的,這場戰役越早日完成,影響會越小。對于疫情造成的直接或間接影響,要有充分預判和評估,應“一手抓防控、一手抓復工”,盡快啟動應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戰略準備和應對方案。
首先,防范危機,預期管理是穩定之錨。當前,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功能愈加彰顯。應進一步加大全國總動員力度,切實有效控制疫情的蔓延和發展,最大限度地減緩疫情造成的沖擊。
其次,適當擴大政府支出,對受影響較大的行業積極發放財政貼息貸款。在疫情期間的免稅、直接補貼、利息補貼、緩繳社保。應進一步減少中小企業的稅收負擔,對一些受疫情沖擊嚴重、與國計民生緊密相關的企業直接給予補貼或稅收返還,疫情過后的低息定向貸款等政策都是可選的政策工具,避免因短期事件出現資金鏈斷裂和債務違約。面對如此重大的疫情,應該充分發揮財政政策的作用。
第三,穩生產、穩定單,穩定供應鏈。有序推動、分批推進恢復正常生產,持續提升產能利用率;加強外貿支持,穩住訂單。發揮貿促會國際商事認證服務職能,為企業提供出具國際商事證明書服務,如出具不可抗力事實性證明等,進一步擴大出口信用保險保單融資規模,幫助出口企業度過難關。此外,全面保障供應鏈、產業鏈安全,最大限度避免供應鏈“斷鏈”風險。
第四,推出抗疫情專項基金。目前,國開行、進出口銀行已表示擬發行戰疫專項債券用于疫情防控應急融資,后續應繼續推動政策性銀行采取類似措施。
最后,進一步加強國際宏觀政策協調。病毒無國籍,疫情無國界。新發傳染性疾病是全人類的共同挑戰,國際社會應同舟共濟、攜手應對。當前,盡管全球保護主義勢頭依然不減,但鑒于中國經濟體量及市場規模巨大,具有強烈的外溢性。因此,除了加強與世衛組織關于抗擊疫情全球合作外,加強各國之間以及與IMF、世行等國際組織之間的全球宏觀經濟政策協調也至關重要,全球協作為未來可能的風險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