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董戰峰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研究員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導向,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把祖國北疆這道萬里綠色長城構筑得更加牢固。這為在當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下如何統籌推進中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和探索高質量發展道路指明了方向。
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取工作取得前所未有的重大成就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謀劃開展了一系列具有根本性、長遠性、開創性的工作,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從實踐到認識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生態環境保護的戰略地位不斷提升,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動力。為了補齊補好生態環境短板,中國堅決向污染宣戰,發布了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斷增強。中國堅持生態保護與污染治理并重,實施保護天然林、退耕還林還草等生態保護重大工程,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加快推進生態文明頂層設計和制度體系建設,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排污許可、河湖長制、禁止洋垃圾入境等系列制度政策出臺實施,現代環境治理水平快速提升。
生態環境部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全國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同比上升3.9個百分點,劣Ⅴ類斷面比例同比下降3.3個百分點;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年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2%,細顆粒物(PM2.5)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年均濃度同比下降2.4%;在減排方面,全國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總量同比分別下降4.4%、3.5%、3.2%、3.3%?!笆濉币巹澝鞔_的生態環境保護領域9項約束性指標,其中有7項已提前完成目標任務。
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成績得到國際認可
國際機構開展的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趨勢評估表明,中國改善趨勢顯著。2019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網絡(SDSN)與貝塔斯曼基金會聯合發布《2019年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所需轉變及其指數和指示板全球報告》。報告指出,2019年中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指數得分為73.2分,在162個參評國家中排名第39位,比2018年上升了15個名次(2018年共156個國家參評,中國居第54位,可持續發展目標指數得分70.1分),比2017年上升了32個名次(2017年共157個國家參評,中國居第71位,可持續發展目標指數得分67.1分)。
國際人士積極評價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巨大成就。中國大力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生態文明建設路徑,成就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和贊譽,對分享中國成功經驗的興趣日益濃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署長施泰納指出,中國政府近幾年把自身的發展路徑、經驗和新發展思路與世界分享,是對世界發展的重要貢獻。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代理執行主任喬伊絲·姆蘇亞對中國政府提出的加強污染防治和生態建設,大力推動綠色發展印象深刻,也對中國在污染減排方面的成績表示贊賞。德國能源觀察集團主席漢斯表示,中國城市空氣質量有了較大改善,水體更加清潔,大規模的綠化和植樹造林工程讓越來越多荒漠變成綠洲,中國在風能、太陽能以及電動汽車等環??萍碱I域取得重大突破,環保工業生產水平已居全球領先地位;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中國項目主任芭芭拉·費雯莉指出,中國已成為清潔能源技術研發、生產和應用的全球領軍者,這些技術對于加強中國能源安全、保護人民身體健康、維護全球生態安全至關重要。《美國經濟學與社會學雜志》主編克利福德·柯布稱贊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開辟了新路。他認為,中國走過的發展道路完全不同于歐美國家,中國在為其他國家提供借鑒樣板。
通過深化改革與創新探索中國特色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道路
建立科學的綠色GDP核算評價體系,發揮高質量發展的指揮棒作用。隨著高質量發展的深入,綠色GDP核算可以更好地體現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綠色GDP的核算將環境污染所造成的環境質量下降、長期生態退化所造成的損失、自然災害所引起的經濟損失、資源稀缺性所引發的成本等從GDP中扣除,用以表示社會真實財富的變化和資源環境狀況。綠色GDP彌補了原有GDP核算模式忽視資源與環境損耗的不足,是對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更為全面的核算與評價,利于我們正確地衡量和客觀地評價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效果。
增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定力,堅決守好生態環境底線。嚴格堅守底線,才能心中有戒,方能行有所止。在中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過程中,污染防治和環境治理是需要跨越的一道重要關口。因此,必須樹牢生態保護的底線,不能因為經濟發展遇到一點困難,就開始動鋪攤子上項目、以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增長的念頭,突破生態保護紅線;也不能因為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模式容易出政績、見成效,就盲目上項目,為散亂污企業大開綠燈。要大力推動生態保護與修復,推動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大力加強對生態保護的監管力度,努力擴大生態空間和生態容量,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綠色生態產品。
建立綠色發展政策體系,促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共進。只有建立完善綠色發展政策制度,政策執行才有連續性,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才有穩定性,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環境高水平保護才有根本保障。要加強生態環境統一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進一步完善環境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制度。以綠色發展為取向,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創新環境經濟政策改革,健全綠色金融體系,完善碳交易及排放權交易制度,實施生態補償,加大改革開放力度,落實民營中小企業政策和減稅降費措施,打造法治化、透明化、多元化的市場環境,破除阻礙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發展的制度藩籬,充分發揮市場經濟政策的作用。建立現代化多元環境治理體系與能力,充分發揮社會各方力量,形成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動員能力,建立生態環境保護的內生動力機制。
打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順應老百姓對優美生態環境質量的殷切期待。生態環境的好壞關系著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高低,也直接決定著為子孫后代留下的生態余額。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重點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加快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深入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全面落實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補齊生態環境短板,著力推進高質量發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環境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