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野生生物種質資源保護的未來設想
加強野生生物種質資源保存的頂層設計和整體布局
加強頂層設計是確保我國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得到全面、系統的保護,并為將來利用發揮作用的基本保障。我國以農業為主的種質資源庫起步較早,建設時間長,為國家的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資源和技術支撐。從全球格局來看,大型的野生生物種質資源保存設施都集中在發達國家,除國家經濟實力給予的保障外,更體現了這些國家對科技和創新發展的前瞻性思考和戰略性布局。
與行業部門的種質資源庫相比,依托中國科學院建設的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是一個集科學研究和戰略資源儲備的平臺。該資源庫立足區域自然優勢,主要圍繞國家在資源、生態、生物技術等領域的關鍵科學問題展開研究,以提升國家履行國際公約的能力,贏得參與甚至主導國際計劃的主動權,并通過對實物、數據和技術的富集,系統地為行業部門、地方政府提供咨詢和決策依據。因此,在此基礎上應繼續堅持對野生生物種質資源收集保存的布局。對于保存的理論和技術相對成熟、保護成效顯著的資源類型,要穩定和增強設施庫的運行能力。一些由于技術壁壘尚未突破而無法開展大規模保存的資源,也要積極籌劃,逐步推進,進而通過長期積累,形成總量優勢。分布在我國西南、西北、東北等地的中國科學院所屬研究所和植物園,長期立足于區域優勢,在野生生物種質資源收集、研究和保藏方面作出了突出的歷史功績,并有豐富的標本館藏;依托現有基礎,統籌布局,它們將能更好地發揮種質資源保藏與研究的“國家隊”作用。
目前,我國正在開展第一次全國林草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等全國性的大型資源調查項目。除了聚焦既定的科學目標外,也可以加強對野生生物種質資源的系統性采集和保存,促進提升國家在種質資源管理的整體性和協同性。
擴大野生生物種質資源的普查收集,加強資源評價力度
我國生物種質資源收集保藏量已位居世界前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的收集保藏體系初步建成,并取得巨大進展。在我國多樣的生態系統中仍然蘊藏著尚未認知和亟待保存的種類,這些資源作為自然歷史演化的獨特產物,具有明顯的不可替代性。隨著相關學科的發展,以及對生物類群應用價值的不斷探索,應繼續擴大對野生種質資源的普查和收集力度,鞏固我國戰略生物資源保藏量的國際領先地位,完善現有的種質資源保護體系。對野生生物種質資源的采集保藏,還需要加強對關鍵物種不同居群/種群的采樣和保藏,從資源本底編目式收集向資源儲量調查擴充。比如,可依托已經建成的國家級野外臺站,將野生生物種質資源的編目、儲量動態變化等指標,納入野外臺站觀測的基礎數據。此外,應結合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加強已收集資源的分子鑒定和定向評價,推動資源的深度挖掘和開放共享,使資源能盡快發揮作用。
完善和出臺野生生物種質資源保護的相關法規
我國已經頒布實施了一系列與生物遺傳資源相關的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制度,為野生生物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據,但是現行立法中未規定惠益分享制度。我國作為《名古屋議定書》的締約方,針對生物種質資源知識產權的形成和保護不足,資源的過度利用、非法貿易、生物剽竊造成資源流失等問題,起草了《生物遺傳資源獲取與惠益分享管理條例(草案)》,明確了生物種質資源/遺傳資源獲取、出入境和惠益分享等方面的管理措施。應當盡快推進該條例的出臺實施,在保護國家戰略生物資源的同時,積極發揮野生生物種質資源的應用價值。此外,隨著“一帶一路”倡議深入推進,我國也要承擔更多的國際義務和更大的責任擔當,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野生生物種質資源保護作出應有的貢獻。在出臺相關政策和法規時,也要兼顧與沿線國家開展國際合作等方面的因素。
促進野生生物種質資源管理、執法的合作與聯動
近年來,國家有關行政部門加大了對野生生物種質資源的監管力度。通過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和打擊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的行為,有力促進了資源的管理和有效保護??蛇M一步加強與科研團隊的合作,強化在督察和執法過程中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例如,采用?DNA?條形碼技術等,提升種質資源違法行為的鑒別能力與預警能力。
在國門安全方面,對野生生物種質資源的出入境管理將隨著貿易全球化和“一帶一路”建設受到更大的關注,應加強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國際執法合作,執法部門與科研實體建立資源出入境協作聯動機制,強化在檢驗或檢疫隔離平臺的合作與共建。在保障國家利益的前提下,將科研用與商業化的種質資源區別管理,簡化已喪失活力的遺傳資源(如臘葉標本、浸制標本等)的檢驗檢疫程序,加快科研用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入境速度,并減免科研用途生物種質資源關稅,以便我國開發利用境外的生物種質資源。
構建合理的人才隊伍,確?,F有體系的良性運轉
我國越來越重視對生物多樣性研究及戰略生物種質資源收藏,然而目前生物資源庫館的人才隊伍結構仍不合理,研究隊伍斷層現象明顯。資源收集保藏的技術隊伍匱乏、管理隊伍知識結構老化的現狀,嚴重制約了現有資源庫館的創新與發展。同時,需要對現行科技評價體系進行深化改革,客觀反映生物資源庫館在落實國家經濟發展戰略中,以及為可持續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和服務的重要作用。通過對績效考評的優化,為技術支撐人才隊伍建設預留發展空間,確保種質資源管理和保護方面的關鍵性技術人才(如生物經典分類學、資源采集保存人員)得到穩定支持,并加大后備人才培養和支撐團隊建設的力度。
加大對野生生物種質資源相關的基礎研究攻關和技術標準研制
對野生生物種質資源相關的基礎理論研究和技術方法投入不足,已成為制約種質資源收集保藏和評價利用的瓶頸。加強對不同類型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在種質退化或死亡過程的機理研究,為資源的保藏提供新的理論基礎。同時,也要擴大新興的技術方法(如種子庫、超低溫保存技術和人工智能等)應用于野生生物種質資源保存的實踐,為種質資源的有效保存提供新的技術路線。以共性技術的標準規范研制為重要抓手,推動資源質量的建設。
制定公民對生物種質資源保護意識的培養計劃
生物種質資源普遍存在,對其保護即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行動,需要每一個公民的參與。2021?年?2月,生態環境部等部門聯合發布的《“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提升公民生態文明意識行動計劃(2021—2025?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將生態文明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種質資源知識及其保護應在《行動計劃》后續的實施中加以重視和體現,并號召全民共同參與種質資源的保護。例如,在國家大型科普宣傳計劃中,加大對生物種質資源保護的公眾宣傳,鼓勵科研院校、動植物園、保護區等更多機構積極開展相關研究和宣傳實踐工作,擴大公眾對生物種質資源的了解,提升全民對生物種質資源保護的意識,牢固樹立構建生態文明價值理念,全面構建生態環境治理全民行動體系。
自?2007?年我國首個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的建成,到萬種野生植物種子收集目標的實現,我國野生生物種質資源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效。面向?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和“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愿景,我國野生生物種質資源保護工作任重道遠。建議國家盡早啟動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Ⅱ期的建設,并加大投入,從而實現從種子到種業的跨越。同時,要夯實現有基礎,發展野生生物種質的科學理論,引領野生生物保存技術體系的創新發展,為有效地履行生物多樣性國際公約提供有力支撐,促進我國生物產業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建設。
(作者:李德銖、蔡 杰 、賀 偉、楊湘云,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吨袊茖W院院刊》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