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11月11日,2022全球減貧伙伴研討會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在北京會議中心舉行。主題為“共享發展——消除貧困與可持續鄉村振興”,與會嘉賓開展政策對話和實踐經驗分享,旨在分享減貧與發展領域的政策與實踐,加強全球減貧與發展領域的南南合作及三方合作伙伴關系,推動落實全球發展倡議和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為世界減貧事業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11月11日,2022全球減貧伙伴研討會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在北京舉行。圖為國家鄉村振興局副局長夏更生出席開幕式并致辭。
國家鄉村振興局副局長夏更生在致辭中表示,全球減貧伙伴研討會已成為中國和聯合國糧農三機構及其他國內外機構交流減貧經驗的機制化平臺,為落實全球發展倡議、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貢獻了積極力量。希望參與研討會各機構繼續發揮各自優勢,以研討會這一平臺為紐帶,加強日常溝通,及時共享減貧研究成果,共同推介全球減貧優秀典型案例。在案例分享、知識產品開發、人員交流等方面發揮更多更大的作用,在共建共享中不斷提升影響力。
11月11日,2022全球減貧伙伴研討會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在北京舉行。圖為聯合國駐華協調員常啟德出席開幕式并致辭。
11月11日,2022全球減貧伙伴研討會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在北京舉行。圖為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南南與三方合作司司長葉安平線上致辭。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糧農組織)南南與三方合作司司長葉安平線上致辭指出,農業糧食部門仍然是許多發展中國家獲得糧食、收入和就業的主要來源。他介紹,近期,在糧農組織-中國南南合作計劃框架的大力支持下,糧農組織與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國家共同體(CELAC) 12 個成員國啟動了一個新的南南合作項目,以支持上述國家應對和恢復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區域農業糧食體系。
11月11日,2022全球減貧伙伴研討會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在北京舉行。圖為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司高級司長斯坦萊克·薩姆坎戈視頻致辭。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司高級司長斯坦萊克·薩姆坎戈在視頻致辭中強調了糧食安全與減貧之間重要的相互作用和影響。世界糧食計劃署致力于消除饑餓,并與各國政府在減貧和糧食安全等層面開展合作。中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各國探索如何實現可持續減貧提供了重要方案。為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世界糧食計劃署將與合作伙伴攜手,共同努力,支持各國提升農業韌性、提高生產力、鏈接市場并推動小農可持續發展,以滿足最弱勢群體的需求。
11月11日,2022全球減貧伙伴研討會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在北京舉行。圖為國際農發基金總裁特別顧問王瑋線上致辭。
國際農發基金總裁特別顧問王瑋線上致辭表示,在討論消除貧困途徑時,不容忽視的一點是最弱勢群體的長期可持續發展能力以及抵御災害等不可抗力的能力。只有提高弱勢群體的生產和抵抗能力,當下一次危機來襲時,才能準備得更充分。結束貧困和饑餓的惡性循環需要所有發展伙伴的長期承諾和聯合行動。
11月11日,2022全球減貧伙伴研討會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在北京舉行。圖為中國國際扶貧中心、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世界銀行、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農業發展基金、世界糧食計劃署、亞洲開發銀行代表發布第三屆全球減貧案例征集活動104個獲獎案例名單并頒獎。
會上還發布了第三屆全球減貧案例征集活動104個獲獎案例名單并頒獎,啟動第四屆全球減貧案例征集活動,助力全球貧困治理和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征集活動由中國國際扶貧中心、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世界銀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國際農業發展基金、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亞洲開發銀行聯合發起。三次活動共收集到減貧案例1831篇,第三屆征集到517篇。其中200余篇國際投稿來自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國可持續農業機械化中心、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等國際組織和非盈利組織,以及牛津大學貧困與人類發展研究中心、非洲經濟研究轉型中心等研究機構,扶貧項目的所在地域涉及50多個國家。
11月11日,2022全球減貧伙伴研討會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在北京舉行。圖為第四屆全球減貧案例征集活動啟動。征集活動由中國國際扶貧中心、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世界銀行、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農業發展基金、世界糧食計劃署、亞洲開發銀行聯合發起。
11月11日,2022全球減貧伙伴研討會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在北京舉行。圖為中國國際扶貧中心副主任譚衛平發布《國際減貧年度報告2022》。
11月11日,2022全球減貧伙伴研討會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在北京舉行。圖為《全球減貧案例集2022》發布。
11月11日,2022全球減貧伙伴研討會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在北京舉行。圖為研討會現場。
據悉,本次研討會由中國國際扶貧中心、國際農業發展基金、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和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聯合主辦。來自中外政府部門、國際機構、社會組織、科研院所和媒體的100余位代表參加線上線下研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