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在线中乱码,青青青国产最新视频在线观看,无遮挡免费一级毛片视频,激情国产原创在线观看

 
 

中國三大城市群技術創新效率格局及類型研究

發布時間:2023-01-09 10:39:23  |  來源: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  作者:崔丹 李國平  |  責任編輯:殷曉霞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群是我國人口密度最高、經濟實力最強、創新能力最強的三大城市群。2021年我國三大城市群的常住人口總量為3.55億人,占全國的25.13%,國內生產總值為42.77萬億元,占全國的37.40%,專利授權量243.30萬件,占全國的52.88%,三大城市群已成為推動我國創新驅動發展的重點區域。然而,三大城市群的技術創新效率(技術創新資源的投入產出效率)如何?其成果轉化和產業發展程度有何差異?未來應重點從哪些方面發力進一步提升三大城市群的技術創新效率?

本文以中國三大城市群為研究對象,從創新鏈角度對三大城市群的專利技術創新效率和產業技術創新效率進行對比分析。創新鏈一般被分為3個階段:前端為知識積累;中端為知識應用,即創新成果產出階段(如專利產出);終端為成果轉化階段,即產業化應用階段。本文采用當期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R&D)內部經費支出來測度創新投入,采用滯后一期的專利授權量來測度專利技術創新效率,用來表征專利產出創新效率;采用滯后一期的上市高新技術企業營業收入來測度產業技術創新效率,以表征成果轉化創新效率。從專利—產業這一創新鏈角度對三大城市群的技術創新效率進行測度和對比分析,探究進一步提升三大城市群技術創新效率的策略。

三大城市群專利技術創新效率和產業技術創新效率的區域差異

京津冀和長三角城市群創新主體相對豐富,高校眾多,企業密布,分別有31所和24所重點高校(原“985”和“211”高校),其中“985”高校各有10所和8所。2021年京津冀和長三角城市群分別有產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企業63和67家,分別占全國獨角獸企業的37.5%和39.9%。與京津冀和長三角城市群相比,珠三角城市群的創新主體相對薄弱,“985”和“211”高校僅有4所,產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企業不足30家。但珠三角城市群的企業綜合競爭力較強,2021年獨角獸企業估值中位數超過127億元,京津冀和長三角城市群的獨角獸企業估值中位數則分別是96.8億元和104.5億元。2020年珠三角城市群上市高新技術企業年平均營業收入為52億元,京津冀和長三角城市群則分別為47億元和35億元。總體來看,京津冀和長三角城市群在創新鏈前端和中端優勢較大,而珠三角城市群在創新鏈終端優勢較大。

為研究三大城市群技術創新效率的動態變化,本文運用數據包絡分析法的全局參比的超效率-基于松弛測度模型(GS-SBM),在規模收益可變假設下測算了2019—2020年三大城市群48個城市的專利技術創新效率和產業技術創新效率及其動態變化。

三大城市群專利技術創新效率的區域差異

三大城市群的專利技術創新效率存在顯著差異。以2018年專利技術創新效率為基年,2019—2020年,珠三角城市群專利技術創新效率較高,京津冀和長三角城市群專利技術創新效率相對較低,但京津冀城市群專利技術創新效率呈持續增長態勢,而長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專利技術創新效率卻呈下降態勢(表1)。

分城市群來看,京津冀城市群專利技術創新效率較低但呈持續上升的態勢,且城市與城市之間的差距不斷增加。2019—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專利技術創新效率的均值由1.0548增長到1.0969,最小值和最大值也分別由0.2007和1.6995增長到0.2241和1.8975,表明2019—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的專利技術創新效率增長迅速,增長率從5.48%增長到9.69%。這主要是由于廊坊、滄州、邢臺、邯鄲等城市在2020年專利研發投入和專利授權量都有大幅增長,專利技術創新效率也有較大幅度提升。然而,城市與城市之間的專利技術創新效率卻存在較大差異,2019—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專利技術創新效率的變異系數均大于0.3,核密度曲線(圖1)始終呈現“倒U型”,波峰升高且寬度明顯擴大,右拖尾現象明顯,表明京津冀城市群13個城市之間的專利技術創新效率差距不斷增加。

長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的專利技術創新效率增長速度放緩,城市與城市之間的差距不斷加大。2019—2020年,長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專利技術創新效率的均值分別由1.0688和1.1801減少到1.0316和1.1223,增長率也由6.88%和18.01%減少到3.16%和12.23%(根據Fare等的研究,技術創新效率減去1,就是該指標的每年增長率)。這主要是由于長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受中美貿易摩擦等影響,一些企業在核心技術攻關上面臨較大困難,另外一些企業技術的升級和換代也導致專利授權量下降。因此,2019—2020年長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的專利技術創新效率增長速度有所放緩。此外,長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專利技術創新效率的變異系數持續增大。2019—2020年,長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專利技術創新效率的變異系數分別由0.2065和0.2253增長到0.2621和0.2947,長三角城市群專利技術創新效率的核密度曲線呈現出波峰降低,曲線左偏且寬度明顯增加的現象,珠三角城市群的核密度曲線呈現出波峰降低、曲線趨于平緩但多峰形態明顯的現象,表明長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內部城市與城市之間的專利技術創新效率的差距不斷加大(圖1)。

三大城市群產業技術創新效率的區域差異

三大城市群的產業技術創新效率區域差異較大(表2)。珠三角和長三角城市群產業技術創新效率較高,且呈持續增長態勢。京津冀城市群產業技術創新效率相對較低,且負增長態勢明顯。

分城市群來看,京津冀城市群產業技術創新效率較低且呈負增長態勢,內部區域差異分化嚴重。2019—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產業技術創新效率的均值由0.7777減少到0.6925,產業技術創新效率下降,且下降幅度逐漸增加,其增長率也由-22.23%下降到-30.75%。這主要是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天津、唐山、保定等制造業(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制造、化學制品制造等)占比較高城市的上市高新技術企業營業收入下降導致。此外,京津冀城市群產業技術創新效率的變異系數較大,且由0.8169增長到1.2227,核密度曲線(圖2)呈現出波峰升高,曲線左偏且右拖尾明顯的現象,雙峰形態轉變為單峰形態,表明京津冀城市群城市與城市之間產業技術創新效率的差異不斷加大,內部分化嚴重。

長三角城市群產業技術創新效率相對較高,雖也處于下降狀態,但下降幅度有所收窄,內部區域差異分化態勢不明顯。2019—2020年,長三角城市群產業技術創新效率的均值由0.9280增長到0.9606,產業技術創新效率的增長率由-7.20%變動到-3.94%。這主要是由于長三角城市群上市高新技術產業除高端裝備制造等產業外,還包含軟件和信息技術、互聯網、商務服務,以及專業技術服務等服務業,這些產業受疫情影響相對較小。此外,長三角城市群產業技術創新效率的變異系數由0.5357增長到0.6097,核密度曲線呈現出波峰降低,曲線寬度明顯增加且右拖尾明顯的現象,表明長三角城市群城市與城市之間產業技術創新效率存在一定差異,但分化態勢不明顯。

珠三角城市群產業技術創新效率最高,且增長速度最快,內部區域差異不斷減小。2019—2020年,珠三角城市群產業技術創新效率的均值由1.0920增長到1.1905,產業技術創新效率的增長率也由9.20%增長到19.05%。這主要是由于珠三角城市群受疫情影響較小,產業發展勢頭迅猛。此外,珠三角城市群產業技術創新效率的變異系數由0.6972減少到0.5787,核密度曲線呈現出波峰升高、寬度收窄的現象,多峰形態明顯,表明珠三角城市群城市與城市之間產業技術創新效率區域差異不斷減小。

基于創新鏈的三大城市群各類型技術創新效率的空間格局和產業特性

本部分基于自然斷裂法,依據專利技術創新效率值,將三大城市群內的城市分為低專利技術創新效率城市和高專利技術創新效率城市;依據產業技術創新效率值,將三大城市群內的城市分為低產業技術創新效率城市和高產業技術創新效率城市。基于專利—產業的創新鏈,依據專利技術創新效率和產業技術創新效率的空間格局,將三大城市群的城市分為高專利效率高產業效率、低專利效率高產業效率、高專利效率低產業效率、低專利效率低產業效率4類城市,其分類結果如圖3所示。

京津冀城市群技術創新效率的空間格局和產業特性

高專利效率高產業效率城市的產業特性分析

2019—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高專利效率高產業效率的城市主要為天津(圖3)。天津是以科技支撐制造業發展的城市,綜合科技創新水平位居全國前列。2018和2019年天津的R&D經費分別為492.40億元和462.97億元,而2019年天津專利授權量多達5.78萬件,2020年更是達到7.54萬件,專利技術創新效率較高。天津的上市高新技術企業,51%以上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包括高端裝備制造(專用設備制造、儀器儀表制造等)、生物醫藥制造、計算機和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等產業企業,且2018—2020年的營業收入呈持續增長態勢,2020年的營業收入更是高達1155億元,其產業技術創新效率也較高。

2019年,京津冀城市群高專利效率高產業效率城市還包括唐山、保定和秦皇島。但是受疫情影響,2020年唐山、保定和秦皇島等制造業(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制造、電氣機械制造等)占比較高城市的上市高新技術企業營業收入顯著下降,尤其是保定和秦皇島,相比2019年,上市高新技術企業營業收入的降幅超過70%,致使這些城市在2020年期間的產業技術創新效率較低。近年來,邢臺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有效落實專利授權資助政策和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獎勵政策。2020年,邢臺專利授權量和上市高新技術企業營業收入顯著提升,專利技術創新效率和產業技術創新效率也大幅提升。邢臺由低專利效率低產業效率城市躍升為高專利效率高產業效率城市。

低專利效率高產業效率城市的產業特性分析

2019—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低專利效率高產業效率城市主要為北京(圖3)。北京作為全球科技創新高地,科研產出連續3年蟬聯全球科研城市首位。但由于北京以基礎研究為主,主要成果產出不局限于專利,導致相對于研發投入,專利產出并不高。

北京上市高新技術企業的產業種類多,發展快。2018—2020年,北京上市高新技術企業中,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的占比均在75%以上,主要包括高端裝備制造(專用設備制造、儀器儀表制造)、生物醫藥、電氣機械制造等制造業,以及軟件信息服務、商務服務、專業技術服務等服務業。北京上市高新技術企業營業收入呈持續上漲態勢,2018年營業收入高達6055億元,2019和2020年更是達到7464億元和7474億元,產業技術創新效率較高。

高專利效率低產業效率城市的產業特性分析

2019—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高專利效率低產業效率城市主要為石家莊、衡水和張家口。2019—2020年,石家莊的專利授權量持續增長,從1.38萬件增長到1.96萬件,專利授權數量在京津冀城市群中位列第3,專利技術創新效率較高。石家莊高新技術產業75%以上都是戰略性新興產業,但上市高新技術企業營業收入卻呈持續下降態勢,從2019年的305.19億元下降為2020年的241.27億元,產業技術創新效率相對較低。

近年來,衡水和張家口致力于打造京津冀科技成果轉化高地,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專利授權量也分別從2018年的2587件和1346件增長到2020年的4687件和1500件,但專利轉化落地尚待時日;目前衡水和張家口的上市高新技術企業都僅有1家,營業收入不足100億元,導致兩市表現為高專利效率低產業效率。

低專利效率低產業效率城市的產業特性分析

2019—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低專利效率低產業效率城市為廊坊、承德和邯鄲(圖3)。廊坊毗鄰北京和天津,但受北京和天津虹吸效應影響較大,人才、技術等創新資源難以集聚。承德受經濟基礎、功能定位和以旅游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影響,創新需求不足;而邯鄲位于京津冀城市群最南端,受北京和天津的創新輻射帶動較小,合作創新薄弱。因此,三座城市總體的科技創新能力比較低,專利技術創新效率均不足1。同時,這些城市的上市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少,營業收入較低。2020年邯鄲和廊坊的上市高新技術企業營業收入分別僅為39.13億元和10.86億元。

長三角城市群技術創新效率的空間格局和產業特性

高專利效率高產業效率城市的產業特性分析

2019—2020年,長三角城市群高專利效率高產業效率城市主要為省會城市和省會周邊城市,如杭州、寧波、無錫、鎮江等(圖3)。這些城市創新生態良好,且多城放寬人才落戶政策,并推出購房補貼政策吸引高端人才集聚,這些城市的R&D經費大都在70億元以上,專利授權量也基本在1萬件以上,尤其是杭州,2020年專利授權量高達9.24萬件。此外,這些城市的高新技術產業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如高端裝備制造、電氣機械制造、生物醫藥制造、互聯網及相關服務、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等。2018—2020年這些城市的上市高新技術企業營業收入都呈快速增長態勢,年均增長率均高達5%以上。

低專利效率高產業效率城市的產業特性分析

長三角城市群低專利效率高產業效率城市主要為省會周邊城市,2019年為蕪湖和蘇州,2020年為揚州、金華、臺州。受南京、杭州、合肥等省會城市影響,這些周邊城市也營造了良好的創新生態環境。2018年這些城市的R&D經費均在70億元以上,其中蘇州和揚州的R&D經費更是高達100億元以上。但是,2019年蘇州的專利授權量增長率卻遠低于其2018年R&D經費的增長率,蕪湖的專利授權量則呈下降態勢,因此,2019年蘇州和蕪湖的專利技術創新效率均較低。2019年蘇州進一步加大R&D經費投入,2020年其專利授權量增長率高達71.13%,2020年蘇州的專利技術創新效率由低轉高,而蕪湖、揚州、金華和臺州的專利授權量則增長相對緩慢,導致這些城市專利技術創新效率較低。

蘇州、蕪湖、揚州、金華和臺州通過與省會城市和周邊城市共建產業集群,加強供應鏈和產業鏈上下游協作,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較快。2019—2020年,除蕪湖外,其他城市的上市高新技術企業營業收入都呈增長態勢。這些城市的上市高新技術企業中,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占比均高達50%以上,所屬產業主要為電氣機械制造、生物醫藥、計算機和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等。2020年,這些城市上市高新技術營業收入均在300億元以上,蘇州和臺州更是分別達到2196.47億元和1333.74億元,使得這些城市均表現為高產業技術創新效率。

高專利效率低產業效率城市的產業特性分析

2019—2020年,長三角城市群高專利效率低產業效率城市主要為南京、南通、舟山、鹽城、池州等(圖3),除南京、南通外,主要分布在浙江省、江蘇省和安徽省的邊緣地區,距離省會城市相對較遠。南京高校眾多,人才集聚,創新生態良好。2019年南京專利授權量高達5.50萬件;2020年更是達到7.63萬件,年均增長38.73%。近年來,伴隨著長三角一體化戰略的提出和推進,南通、鹽城、舟山、池州等城市也在不斷營造創新氛圍,強化創新型城市建設。例如,2019年南通和鹽城的專利授權量分別為19637件和15713件,2020年增長到30662件和21533件,年均增長率分別為56.14%和37.04%。總體來看,這些城市的專利技術創新效率較高。

南京和南通有較強的高新技術產業基礎和優勢,也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較快的城市,但2019年,南京和南通上市高新技術企業的營業收入卻出現大幅下降,降幅高達36.77%和48.36%,盡管2020年有小幅增加,但仍導致其產業技術創新效率較低。而鹽城、池州和舟山的上市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少產出低,鹽城僅有2家以化學制品制造為主的上市高新技術企業,2020年的營業收入僅為31億元,池州和舟山幾乎沒有上市高新技術企業,使得這些城市的產業技術創新效率較低。

低專利效率低產業效率城市的產業特性分析

2019—2020年,長三角城市群低專利效率低產業效率城市主要為上海、紹興、湖州等城市(圖3)。上海作為長三角城市群的龍頭,是長三角一體化的創新策源地。2019和2020年的專利授權量分別為10.06萬件和13.98萬件,雖然數量上僅次于北京,位居全國第2,但2018和2019年的R&D經費卻分別高達1359億元和1525億元,專利技術創新效率相對較低;2019和2020年湖州和紹興的專利授權量也高達1萬件以上,但2018和2019年兩城市的R&D經費也在70億以上。總體來看,這些城市的專利技術創新效率相對較低。

這些城市的高新技術產業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包括高端裝備制造、電氣機械制造、生物醫藥、文化創意、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等。2018—2020年,上海和紹興的上市高新技術企業營業收入均呈持續下降態勢,而湖州的上市高新技術企業營業收入在2019年下降幅度較大,2020年雖有所上升,但上升幅度較小。因此,這些城市的產業技術創新效率相對較低。

珠三角城市群技術創新效率的空間格局和產業特性

高專利效率高產業效率城市的產業特性分析

2019—2020年,珠三角城市群高專利效率高產業效率城市主要位于珠三角的中心,為深圳和廣州。深圳和廣州科技人才集聚,科技資源融通,創新環境全國領先,這兩座城市的專利授權量增長率遠高于其R&D經費的增長率,如2019年,深圳和廣州的R&D經費增長率分別為14.32%和12.92%,而2020年,兩座城市專利授權量的增長率則分別為33.49%和48.68%,因此這兩座城市的專利技術創新效率相對較高。

深圳和廣州的高新技術產業主要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其中制造業占比均在70%以上。2018—2020年,深圳的上市高新技術企業營業收入呈先高速上升后略微下降的態勢,年均增長率高達13.97%,廣州的上市高新技術企業營業收入則呈持續增長態勢,年均增長率為7.71%,因此這兩座城市的產業技術創新效率較高。

高專利效率低產業效率城市的產業特性分析

2019—2020年珠三角城市群高專利效率低產業效率城市主要位于珠三角的西部(圖3),為東莞、佛山和肇慶。近年來,這些城市不斷優化創新環境,東莞注重源頭創新和技術創新,佛山在加快推進科技創新,肇慶也在加快開展技術攻關。2018—2020年,東莞、佛山和肇慶的專利授權量均呈持續增長態勢,除東莞的年均增長率為7.27%外,其余兩座城市的年均增長率均在15%以上。

然而,這些城市的產業技術創新效率卻相對較低。2018—2020年,東莞、佛山和肇慶的高新技術產業,包括計算機和通信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占比大都在70%以上。但是這些城市的上市高新技術企業營業收入卻呈下降態勢。2018年東莞、佛山和肇慶的上市高新技術企業營業收入分別為626億元、527億元和150億元,2019年分別下降為577億元、476億元和112億元,2020年雖有所上升,但上升幅度較小。因此,這些城市的產業技術創新效率相對較低。

低專利效率低產業效率城市的產業特性分析

2019—2020年珠三角城市群低專利效率低產業效率城市為位于珠三角東部的惠州。惠州雖然臨近深圳和廣州,但發展起步較晚,創新能力不強。2018和2019年,惠州的R&D經費分別為94億元和109.35億元,但2019和2020年的專利授權量僅為1.46萬件和1.91萬件,專利技術創新效率相對周邊城市較低;此外,惠州的上市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僅為8家,遠低于珠三角其他城市;營業收入也相對較低,2019和2020年分別為227億元和283億元,產業技術創新效率相對較低。

結論和建議

主要結論

本文測度了我國三大城市群各城市的專利技術創新效率和產業技術創新效率,分析了這兩類技術創新效率的區域差異,并基于創新鏈,剖析了三大城市群技術創新效率的空間格局和產業特性,得出如下結論:

三大城市群的專利技術創新效率存在顯著差異。2019—2020年,珠三角城市群專利技術創新效率較高,京津冀和長三角城市群專利技術創新效率相對較低,但京津冀城市群專利技術創新效率呈持續增長態勢,而長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專利技術創新效率卻呈下降態勢。

三大城市群的產業技術創新效率區域差異較大。2019—2020年,珠三角城市群和長三角城市群產業技術創新效率較高,且呈持續增長態勢。京津冀城市群產業技術創新效率相對較低,且呈下降態勢。

京津冀城市群高產業效率城市呈現環京津連片分布狀態。2019—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中,77%的城市擁有上市高新技術企業,其中78%城市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占比在50%以上。京津冀城市群高產業效率城市(包括高專利效率高產業效率城市和低專利效率高產業效率城市)呈現環京津連片分布狀態,低產業效率城市(包括高專利效率低產業效率城市和低專利效率低產業效率城市)則主要分布在京津冀城市群的北部和南部。

長三角城市群高產業效率城市呈現中心—外圍結構。2019—2020年,長三角城市群中,92%的城市都擁有上市高新技術企業,其中79%城市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占比在50%以上。長三角城市群高專利效率高產業效率城市主要為省會城市和省會周邊城市,低專利效率高產業效率城市也多為省會周邊城市,而大部分的高專利效率低產業效率城市則距離省會城市較遠。

珠三角城市群高產業效率城市呈現向心分布狀態。2019—2020年,珠三角城市群中的城市都擁有上市高新技術企業,且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占比都在65%以上。高專利效率高產業效率城市主要分布在珠三角中心地區,高專利效率低產業效率城市數量占比較高,且主要位于珠三角的西部;低專利效率低產業效率城市主要位于珠三角的東部。

政策建議

基于以上研究結論,并考慮到形成三大城市群不同表現的內在原因,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對于京津冀城市群,重在解決產業創新效率不高問題,因此要優化創新空間結構,促進區域產業鏈和創新鏈有效鏈接。①進一步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充分發揮北京和天津的創新輻射帶動作用,借助北京原始創新和基礎研發的特色優勢和天津產業創新核心優勢,推動京津冀地區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②以北京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為契機,依托北京的中關村科技園區和“三城一區”、天津的國家自創區、河北雄安新區等重點區域,打造京津雄科技創新“金三角”,推動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③強化區域產業鏈和創新鏈對接,圍繞“工業4.0”和智能化打造京津冀協同產業鏈,引導產業有序轉移和承接,形成空間布局合理、產業鏈有機銜接、供應鏈穩定安全、各類生產要素優化配置的發展格局。④大力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優化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等市場主體的成長環境,培育隱形冠軍企業,持續支持和培育前沿技術企業和初創企業,打造區域高質量發展生力軍。⑤針對低專利效率低產業效率城市(如廊坊、承德和邯鄲),進一步加大技術創新和研發投入,加快推動這些城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促進其傳統產業優化升級,不斷提升其專利技術創新效率和產業技術創新效率。

對于長三角城市群,重在解決區域內創新發展不平衡問題,因此要加快建設長三角科創共同體,推動核心—外圍創新一體化發展。①加快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鼓勵創新主體圍繞國家重大創新領域組建和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國家大科學裝置和新型研發機構,加快基礎研究科教融合發展,進一步提升長三角城市群原始創新能力。②有序推進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建設,共建長三角科創共同體,優化創新環境,加強跨區域體制機制融合,加快區域科技成果轉化[6]。③將專利轉化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作為優先選項,推動區域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鏈的融合發展。促進區域內產業合理布局和分工,并加快提升紹興、湖州等城市的專利創新和產業創新能力,實現區域創新和產業協調聯動發展。④強化上海國際科創中心對長三角城市群的輻射帶動能力,同時充分發揮省會城市的創新輻射帶動能力,推動跨區域共建“飛地園區”和跨區域實施科技創新;推進跨區域科創飛地政策突破,在政策、產業、平臺方面形成聯動,構筑“研發創新在省會、成果轉化在周邊”的創新空間格局。

對于珠三角城市群,重在解決本地原始創新資源不足和外圍區域創新能力薄弱問題,因此要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探索形成跨境創新合作的有效模式。①借助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戰略機遇,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集中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國家實驗室等高端創新平臺,支持珠三角城市群創新主體承擔或參與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國際大科學計劃等;不斷提升珠三角城市群基礎研究能力,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②借助廣深港澳科技走廊,與港澳共建區域創新共同體,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支持組建一批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不斷拓寬創新鏈和產業鏈,促進傳統產業優化升級。③對于珠三角西部和東部的城市(肇慶、惠州等),要注重其專利創新和產業創新能力提升,積極發展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同時,充分發揮深圳和廣州的創新輻射帶動能力,加快推進產業分工協作體系形成,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④建立健全廣深港澳科技創新協同機制,進一步探索區域創新、跨境創新合作的有效模式,推動區域資源共享和創新協同。


(作者:崔丹,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李國平,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