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3月18日,由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主辦的“貫徹全國兩會精神,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專家座談會在沈陽東北大學舉行。
圖為全國政協委員、遼寧省政協原主席夏德仁。
座談會由全國政協委員、遼寧省政協原主席夏德仁主持。夏德仁認為,第一,要充分認識到東北地區當前所面臨的優勢和潛力,進一步提振市場預期和發展信心。第二,東北地區所面臨的主要矛盾仍然是體制機制改革不到位造成的矛盾,要通過市場化改革,提升經濟的活躍程度。第三,東北地區要進一步加快傳統制造業全面改造升級,夯實現代產業體系,創造新興產業。第四,要把握當前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堅定樹立保障國家五大安全理念。第五,要進一步推進東北經濟一體化發展,統籌國家安全與發展,成為東北全面振興的新突破點。第六,要構建東北全面振興區域發展戰略,打造“哈長沈大”一軸發展格局,圍繞主要城市的發展帶動東北地區全面振興。第七,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推進東北地區再城市化進程。
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寧吉喆認為,東北全面振興可從三個方面取得新突破。第一,東北全面振興要在提振信心、轉變預期上取得新突破。一是要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第一要務;二是要堅持抓住機遇,戰勝挑戰;三是要堅持輿論先行,提振信心。第二,東北全面振興要在改革開放、培育市場主體上取得新突破。一是要大力推進市場化改革;二是要擴大對內對外開放;三是要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第三,東北全面振興要在發展特色實體經濟上取得新突破。一是要發展東北有特色的現代化大農業;二是要進一步振興東北裝備制造業;三是要推動東北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信部原部長苗圩認為,東北地區是新中國工業的搖籃,是我國重要的裝備制造業的基地,制造業振興,尤其是傳統制造業的振興,是東北振興的關鍵。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要堅持好三個方向:第一高端化。一是制造業高端化不是都去搞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這些新興產業,紡織、建材、鋼鐵、化工等行業都可以高端化發展。二是要在保持和發展好完整產業體系的基礎上,漸進式的向中高端邁進。三是高端化的核心是技術創新,我們要強調自主創新,但不能閉門造車,必須認真學習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在高水平開放合作中不斷提升技術水平。第二智能化。一是要立足于我國智能制造發展仍然不平衡、不充分這個實際,久久為功,持續加大支持投入。二是要抓好試點示范這個抓手,加快推動關鍵技術裝備創新應用,特別是要在試點中多總結經驗,達到示范推廣的效果。三是要重視對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支持,這是提升企業活力和競爭力的關鍵,這里也蘊藏著巨大的增長潛力。第三綠色化。一是低碳轉型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二是推動工業用能結構的調整,積極構建多能高效互補的工業用能結構。三是要合理地界定兩高行業和項目,既要堅決遏制兩高行業盲目發展,但也不能搞“一刀切”。
圖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原副主任彭森。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原副主任彭森提出,遼寧要以市場化改革為突破口,實現全面振興新突破。彭森指出,遼寧圍繞結構轉型、制造業轉型升級、打造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等方面制定了全面振興新突破2023-2025三年行動方案,很有針對性,是實事求是且可行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的關鍵因素,最根本的一點還是我們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模式。遼寧要從改革入手,通過市場化改革來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全面振興新突破。第一,要解放思想,振奮精神,在新時代新征程的中用改革來改善發展預期,用發展來提升社會的信心。要鼓勵干部敢為、地方敢闖、企業敢干、群眾敢說話,要在社會上形成一種獨立改革創新的社會氛圍。第二,要推動一些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特別是在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方面取得重點突破。要在土地要素、資本要素、數據要素等領域積極做工作,迎頭而上,實現彎道超車。第三,要鼓勵市場主體的發展發展,特別是按照兩個毫不動搖的要求,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民營經濟和國有經濟的發展可以相得益彰,在競爭中共同發展。國有經濟只有在民營經濟發達,市場機制健全的地方,才可能做得更好更強。此外,彭森還強調要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
圖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學術委員會主席、原國務院振興東北辦副主任宋曉梧。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學術委員會主席、原國務院振興東北辦副主任宋曉梧認為,東北承擔五大戰略保障任務有特殊優勢,而完成這一任務又任重道遠。實現東北地區五大保障的戰略定位,重點是實現經濟重振,推動東北振興取得新突破。當前東北地區仍處于經濟企穩的爬坡過坎期和經濟轉型的攻堅期,要堅持改革開放,發揮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重塑發展軟硬件環境和完善營商環境,激發國有經濟、民營經濟等各類市場主體的活力,向經濟建設聚焦發力。沈陽、大連、長春、哈爾濱四座城市,經濟總量超過東北地區的一半,也是東北地區目前唯一有基礎參與國際國內競爭的區域。要支持東北地區中心城市提高城市的精細化管理水平,夯實城市發展軟硬件基礎,重塑城市發展人文環境,促進新舊動能轉換,打造引領東北振興發展新動力源。
圖為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院長遲福林。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認為,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源泉來自于市場不斷擴大,分工的不斷深化,具體體現一個國家或一個區域經濟一體化程度的提升。尤其從區域經濟角度看,一體化程度越高的地區,其競爭力和增長動力越強。第一,要大力推進東北經濟一體化。一是俄烏沖突以及世界經濟政治格局的變化,將是未來相當長一個時期的一個走勢。二是地緣政治經濟格局的變化成為全球面臨的一個突出矛盾。三是要進一步推進開放,在開放中謀求發展空間,在開放中掌握發展的主動,在開放中尋求新的發展機遇。第二,要統籌安全與發展,需要從維護國家安全的角度推進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一是糧食安全。二是能源安全。東北各省在發揮各自優勢的同時,形成產業集群,形成聚合效應。三是要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第三,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總的思路。要以城市圈為載體,以優化區域產業空間結構為重點,以國有經濟布局一體化為關鍵,以基礎設施一體化為基礎,以開放布局一體化為引領,合力打造東北經濟增長點,形成區域改革發展的一個新的布局。一是推進空間布局一體化。二是推進基礎設施一體化。三是推進產業發展一體化。四是推進區域市場一體化,以市場為導向,進一步優化東北營商環境。五是緊緊抓住RCEP機遇,促進東北大開放統一布局。六是推進生態環保一體化。第四,實現東北全面振興的新突破。建議一是抓住RCEP機遇,在深化東北亞區域合作中來形成東北經濟一體化的重要動力。二是重點謀劃好與俄羅斯在遠東地區經貿合作的戰略布局。三是加大國有經濟布局調整優化。四是加快推動區域市場一體化進程。五是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積極培育非公有經濟的發展。六是建立東北經濟一體化的統籌協調機制。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黨委副書記、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副院長周紹杰提出,要構建東北全面振興的區域重大戰略。要充分發揮央企作用,打造“哈長沈大”一軸戰略,構建東北中心城市的區域內聯動發展模式,形成以一軸為核心的城市聯動發展空間模式,充分發揮區域性中心城市的帶動和輻射作用。第一,充分發揮央企在一軸區域的產業布局能力。東北地區要立足五大安全,特別是在能源安全和產業安全方面要發揮央企的產業布局能力。另一方面,要在部分重要產業領域,發揮央企產業鏈鏈長作用,例如在機床、高端裝備制造等領域,充分做好“補鏈”“延鏈”“強鏈”等工作。第二,依托“哈長沈大”一軸戰略,打造東北三省與央企、京津滬、蘇浙粵跨區域高端合作平臺,打造東北全面振興新格局、新態勢。推動央企資本、各地區地方國有資本充分合作,積極引導和帶動民營資本,構建東北發展新格局的投資生態、產業生態、創新生態,大力發展數字經濟。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港澳及區域發展研究所所長張玉閣認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市場一體化水平低嚴重制約高質量發展。張玉閣建議,可通過提高市場一體化水平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和高質量發展。第一,提高基礎設施一體化水平。建設區域統一市場,打破行政壁壘,放寬市場準入,強化信息互通,加快綜合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構建現代市場流通體系,完善市場一體化的軟硬件支撐。第二,提高公共服務一體化水平。加快推進區域公共服務一體化、均等化發展。第三,提高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一體化水平。搶抓產業鏈本地化、區域化速度加快的機遇,強化產業上下游關鍵環節控制權,鞏固和提升產業集群發展水平,構建安全、穩定、暢通、有活力、高質量的產業生態、安全的供應鏈網絡和充滿活力的科技創新體系。第四,提高區域協同一體化水平。強化規劃協同、政策協同、市場協同,著力消除區域內城市之間要素流動的行政性障礙,加快推進區域內城市之間資源要素高效流動和最佳配置。
遼寧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原主任喬軍認為,遼寧實施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具備堅實的基礎條件和發展實力,應該搶抓重大戰略機遇乘勢而上,順勢而為。要清醒認識到經濟運行中存在的差距短板,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全面振興的必由之路,在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上做文章,著力提升供給結構對有效需求的適配性,釋放供給和需求有機結合新的巨大潛力。要堅持以優化營商環境為基礎全面深化體制機制改革;要聚焦建成全國有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把遼寧的教育優勢、科技優勢、人才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競爭優勢;要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契機推進傳統優勢產業改造升級,加快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進程。
原遼寧省工信委巡視員、副主任孟繼民指出,東北地區要加深對糧食、食物、食品的理解,確保糧食穩產增產,樹立大食物觀,增加生鮮食品和加工食品供應,延長食品加工產業鏈和價值鏈,把東北糧食外運轉化為食品外運,把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延伸為強化食品保障。第一,強化和落實大食物觀。加快生鮮食品生產和食品加工全產業鏈的提檔升級,推動東北“原字號”糧食向精深加工轉化,向肉蛋奶等高品質食品轉化。第二,確保糧食穩產增產。做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藏糧于民、藏糧于倉和節約糧食工作,保護和利用好黑土地資源,實現種子自主可控,農機持續升級,發揮好現有政策的作用,增加糧食生產投入,充分調動和保護好農民和產糧地區政府的積極性,確保糧食穩產增產。第三,加快食物產業鏈的智慧化升級。大力推廣網絡化、數字化、自動化、智能化技術在種植業、養殖業、設施農業等領域的應用,擴大物聯網、智能控制技術在設施農業、畜牧養殖、食品加工等方面的應用,提高作業效率,實現降本增效。第四,擴展境外糧食生產基地。在充分利用東北糧食現有存量生產能力的基礎上,在堅持自我為主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下,擴大與外國特別是俄羅斯在遠東地區的合作,爭取再造一個境外東北平原,實現5000萬噸以上的遠景產量,擴大東北地區糧食“壓艙石”的增量。第五,通過“松水濟遼”工程提高后續糧食生產能力。通過開通連接松花江和遼河的人工河,將部分松花江水調入遼河,在新開河段和遼河流域,建設農田水利設施,增加千萬噸的糧食生產能力,進一步增加東北糧食“壓艙石”的份量。
圖為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北大學副校長、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院長唐立新。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北大學副校長、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院長唐立新認為,東北的制造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一方面要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實現產業鏈暢通,另一方面要通過高水平科技創新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唐立新指出,遼寧擁有有組織制造的優勢,把這種優勢與新型工業結合起來,建立一個制造循環工業系統,這樣就形成了符合東北特征的制造業轉型升級路徑。
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副院長李凱認為,綠色發展和再城市化是東北高質量發展的方向,制度創新是東北區域綠色化、再城市化發展的根本保障,建議向國家提出老工業基地綠色轉型的制度創新試驗區改革試點的政策支持,統籌行政體制、行政區劃、土地制度、人口戶籍等方面的改革,形成改革合力。第一,要轉變戰略焦點,把綠色發展作為目標,促進形成新經濟格局。第二,以再城市化為綠色發展提供基礎。第三,以綠色發展為目標,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第四,推動工業結構向綠色化、節能化、智能化發展。第五,推動科技政策深化改革。第六,推動農村農業向集約化、產權化方向改革。第七,以綠色發展為目標,打開向北開放新局面。第八,以綠色發展為目標,推進東北經濟一體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