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在线中乱码,青青青国产最新视频在线观看,无遮挡免费一级毛片视频,激情国产原创在线观看

分享到:
鏈接已復制

LANGUAGES

新聞

新聞直播 要聞 國際 軍事 政協 政務 圖片 視頻

財經

財經 金融 證券 汽車 科技 消費 能源 地產 農業

觀點

觀點 理論 智庫 中國3分鐘 中國訪談 中國網評 中國關鍵詞

文化

文化 文創 藝術 時尚 旅游 鐵路 悅讀 民藏 中醫 中國瓷

國情

國情 助殘 一帶一路 海洋 草原 黃河 運河 灣區 聯盟 心理 老年

首頁> 中國發展門戶網> 本網獨家>

記者手記|渝東南山村振興路上的三幅速寫

2023-06-19 10:33

來源: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分享到:
鏈接已復制
字體: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記者 葉開)

——“歡迎任書記,接下來中元村的工作就交給你了。”

——“過去兩年,李書記辛苦了。”

6月9日,即將卸任的李全華(右)在村口迎接接棒的任紅飛(左)。《今日中國》竇祎攝

這是6月9日發生在重慶市黔江區石會鎮中元村口的一幕。來自黔江區鄉村振興局的90后干部任紅飛接棒即將卸任的老同志李全華,接下來的2年里,他將擔任中元村的駐村第一書記,挑起協助中元村兩委振興村子的擔子。

站在中元村的村口,遠處青山如黛,道路兩旁的灌木郁郁蔥蔥,吊腳樓整齊劃一地排列著,背著竹簍的老漢慢悠悠地踱著步。走進村里,幾輛村民的小車停在魚塘旁邊,嶄新的光伏太陽能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往更遠處瞧一瞧,大棚里的小白菜長勢喜人,成片的桑樹在微風中輕輕拂動。

很難想象,眼前這個風景如畫、交通便利、產業興旺的山村曾是重慶的市級貧困村。而一切的改變都要從十多年前的一次大搬遷說起。

搬遷

“當時政府鼓勵大家搬到山下面去,我家祖祖輩輩住在山上,哪個舍得說走就走哦。”曾經住在高山上的村民焦金桃回憶。

如果想要脫貧,中元村又不搬不行:一半的村民住在山上,靠種糧食和山貨只能勉強糊口。山高坡陡,別說走汽車和摩托車,人下趟山都費勁。據中元村黨支部書記費遠忠回憶,住的最偏的村民去趕一次集,來回在路上就要花掉8個鐘頭。

如果把路修到山上呢?“一是建設施工難度極高,二是村上也爭取不到那么多錢修路搞基建。”費遠忠解釋說。

“去山下建房子要花好多錢,我們是沒得底氣的。”焦金桃的顧慮也是大多數住在山上村民的顧慮。 

為了做村民的工作,費遠忠每天從鎮上步行來回近10個小時,把所有住在山上的村民家的信息摸了個透;村委沒有固定的辦公場所,他就用從附近小學借來的辦公桌辦公…… 

面對猶豫觀望的村民,費遠忠對癥下藥,決定由黨員先“打個樣”,如果搬下去之后的生活更好了,其他群眾自然會跟著搬下來。很快,村里的老黨員龐玉成站了出來,帶頭搬遷。

為了讓下山的居民住的舒心,費遠忠和村委爭取資金為搬遷安置點進行“三通一平”,敷設排污管,還貼心地為每家居民都搭建了圈舍,方便村民喂養牲畜。

搬下山后,龐玉成找到一份建筑工的活,年收入3萬多元。這一下觸動到了不少尚未搬遷的村民。

“費書記挨家挨戶做工作,我看到第一批搬下山的過得都挺好,就主動申請第二批搬下山了。”焦金桃說。下山居住后,消息靈通了許多,焦金桃做木匠的父親接活更容易了,遇到身體不適,去村里衛生室拿藥也方便多了。

6月9日,一位搬下山的阿婆在家門口納涼避暑。《今日中國》竇祎攝

在費遠忠的努力下,到2014年,中元村圓滿完成了搬遷任務,共有540多名村民從高山上搬下,來到村里地勢較低的地方生活。此時,費遠忠和村委的面前又多了一個新課題:如何發展產業,幫搬下山的鄉親們“住得穩”。

歸來

在費遠忠和村委的帶動下,中元村將桑蠶產業作為特色產業,花椒、桃子等經濟作物種植也搞的有聲有色。村容美了、產業旺了、鄰里關系和睦了,一些常年在外打拼的年輕人看到了回村發展的機會,選擇返回村里,1987年出生的羅大雄就是其中之一。

“采摘辣椒,時機非常重要,采早了沒產量,采晚了沒賣相,在合適的時間點采摘,我們村民才能有最大的利潤空間。”講起辣椒從育苗、移載、到打藥、修枝、采摘的一整套流程,現在已是村里的綜治專干、蔬菜種植大戶的羅大雄講得頭頭是道。 

“我流轉了200多畝的土地,每天來我這里務工的村民有十幾個,不過論規模的話,跟以前在外面做比還是小很多。”羅大雄介紹說。

羅大雄愛鉆研、學習能力強,在外務工期間,摸到了蔬菜規模化種植的門道,敢闖敢干的他在外省的平原地區流轉了大量土地種植蔬菜,把生意打理的有聲有色。

知止不殆是種智慧。“大宗農產品交易的市場風險很高,在外鄉的農村大規模投資和管理,經常會出現一些力不從心的地方。”羅大雄萌生了回村發展的念頭。

2021年底,他徹底結束了在外地的蔬菜生意,回到中元村,由過去的“羅總”變成了村里的“羅專干”,將主要精力放在為村民服務上。“從前管800多畝,自己還去收別人種的蔬菜,要操心的事兒多,現在回到村里管200畝地的壓力就很小了,還是能給村里做些事情的。”

“我出去了很長時間,現在回來就是想帶大家把產業搞起來,讓鄰里鄉親之間腰包兒都鼓起來。”羅大雄說。

6月9日,中元村的大棚內,蔬菜長勢喜人。《今日中國》竇祎攝

選擇回村發展的中青年不止羅大雄一位,村民龐友均的大棚蔬菜種植搞的有聲有色;村民楊光勝回到中元村,辦起了生豬養殖場;外出務工多年的焦金桃也在2020年返回村里,做起了中藥材規模化種植……“我們村的種植戶之間,是會互幫互助、交流學習的,一些資源和信息是會共享的。”焦金桃說。

接棒

“對一個人來說,兩年的時間不算短,但是對一個村子的發展來說,兩年的時間只是瞬息之間的事情。”頭發已經有些花白的李全華在告別中元村時動情地說。

過去兩年里,李全華協助村黨支部加強黨建工作,中元村的黨會開得有聲有色;協調資源幫村里鞏固了蠶桑產業,目前全村的蠶桑種植面積穩定在800畝的水平;整合東西協作幫扶資金,投資73.3萬元建設了一座800平方米光伏電站,預計年發電量13.75萬千瓦時,促進村集體經濟每年增收約7萬元。

6月9日,中元村新建的光伏電站在陽光下熠熠生輝,《今日中國》竇祎攝

“要說遺憾的話,當然也有,中元村的環境比較好,非常適合發展一些帶有接待和服務性質的鄉村旅游項目,我也爭取到了資金,但因為種種原因沒有落地。”談到中途夭折的鄉村旅游項目,李全華感到十分可惜。

李全華的遺憾不會太長久,因為任紅飛已經拿過了接力棒。

“中元村的基礎設施已經比較完善了,下一步我打算幫村里規范相關議事章程,爭取落地一些合適的項目,想辦法做強產業、增加農戶的收入,把村容村貌建設得更漂亮一點。”這是任紅飛未來兩年駐村工作的努力方向,同樣也是費遠忠、羅大雄以及中元村全體村民的期待。

【責任編輯:孔令瑤】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