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國企業500強榜單發布——大公司規模實力再上臺階
9月20日,在2023中國500強企業高峰論壇上,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以上一年企業營業收入為入圍標準,連續第22年發布中國企業500強榜單,同時,連續第19年發布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和中國服務業企業500強。榜單顯示,2023中國500強企業營業收入整體上保持平穩增長態勢,大企業高質量發展再上新臺階。
入圍門檻穩步提高
2023中國企業500強營業收入總額108.36萬億元,比上年增加5.74%;資產總額399.77萬億元,比上年增加27.24萬億元,增長7.31%;入圍門檻連續21年提高,2023中國企業500強入圍門檻為469.98億元,比上年增加23.73億元。
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會長王忠禹表示,盡管面臨復雜嚴峻的國際環境,遭受超預期疫情沖擊,我國大企業堅持穩中求進,積極踐行新發展理念,在實現平穩增長的同時整體上進入更加重視發展質量的階段,展現出較強發展韌性。
在進入榜單的大企業中,千億元級企業數量首次超過50%,2023中國企業500強營業收入超過1000億元的企業數量增加至254家,凈增10家。其中,16家企業營業收入超過1萬億元,國家電網、中國石油、中國石化營業收入超過3萬億元,中國建筑營業收入超過2萬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大企業在資產總額高速增長的同時,在稅收和就業等方面社會貢獻突出。中國500強、制造業500強納稅和就業實現雙增長。其中,2023中國企業500強納稅總額47446.64億元,較上年增長9.57%,員工總數3281.53萬人,較上年增長1.18%;2023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納稅總額22359.53億元,較上年增長18.87%,員工總數1483.56萬人,較上年增長5.97%。
創新能力持續提升
從入榜企業科技投入與研發數據可以看出,大企業創新驅動作用增強,科技支撐作用進一步提高,研發投入與研發強度持續提升。2023中國企業500強共投入研發費用15786.88億元,比上年增加了1312.21億元,增長9.07%。平均研發強度呈持續提升態勢,創下1.85%的新高,與上年相比提高0.04個百分點。
王忠禹表示,我國大企業要切實發揮主體作用,持續加強研發投入,在核心技術上狠下功夫,爭取重大突破,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要以系統觀念推動產業鏈和創新鏈的協同和融合,圍繞產業鏈短板和創新鏈痛點進行重點布局,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作用,增強產業發展內生動力。
數據顯示,2023中國企業500強申報專利總數188.53萬件;專利申報數量比上年企業500強增加了21.73萬件,增長13.03%。其中,申報發明專利74.34萬件,比上年企業500強增長10.48%,發明專利數量連續5年持續增長,占專利數比重為39.43%。2023中國企業500強共申報參與標準制定75110項,較上年企業500強申報數增加171項,企業申報參與標準制定數據實現四連升。企業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共申報參與4992項國際標準制定。
中國企業聯合會副研究員高蕊認為,創新既是增強競爭優勢的關鍵、推動核心競爭力提升和核心功能增強的堅實基礎,更是增加創新價值的重要來源。企業創新能力越強,產品競爭優勢也就越突出,相應也就能夠獲得更多的超額利潤以提升盈利水平。
制造業發展再提速
從進榜企業產業分布看,制造業發展明顯提速,成為穩經濟大盤的關鍵力量。在2023中國企業500強中,制造業企業有264家,比上年企業500強增加8家,連續第3年保持增加。制造業企業營業收入增長明顯快于服務業企業。從制造業企業500強與服務業企業500強的對比看,2023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營業收入較上年增長8.38%,明顯高于2023中國服務業企業500強的0.33%。
中國企業聯合會課題組在《2023中國大企業發展的趨勢、問題與建議》中提出,我國產業“大而不強”“全而不優”的問題依然存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還存在不少瓶頸短板,產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沒有得到全面解決。
問題的解決,既需要政府引導與支持,也離不開廣大企業的努力。多位業內人士在高峰論壇上表示,大企業聚焦發展實體經濟,加快“卡脖子”環節的突破。實體經濟領域企業要圍繞主業做優做強,全面梳理企業面臨的技術痛點堵點,圍繞“卡脖子”環節加大研發投入力度,開展研發合作,引進高端創新人才,優化創新機制,盡快取得一批重大創新成果,夯實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技術基礎。
在2023世界企業500強中,中國內地有133家企業入圍,數量與上年持平,入圍企業數量居第二位;包含港臺企業在內,中國企業入圍數量為142家,較上年減少3家;美國企業入圍136家,中國企業連續5年位居世界500強國別榜榜首。2023世界500強企業共有39家新上榜和重新上榜公司,其中,中國有7家公司,分別為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廣州工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廣東省廣新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陜西建工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美團、通威集團有限公司、立訊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記者 于 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