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勞動力市場政策創新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在第89次中國改革國際論壇期間,10月29日下午,由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與國際勞工組織中國和蒙古局聯合舉辦的“勞動力市場政策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專題論壇舉行,圍繞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的勞動力市場政策開展討論。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李實、國際勞工組織高級經濟學家烏瑪·拉尼分別主持了上下單元的討論。
圖為“勞動力市場政策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專題論壇現場。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在致辭中指出,勞動力市場政策是一項全球性課題。既涉及到與高水平國際經貿規則相銜接,又涉及到國內結構性政策與體制的調整。他指出,適應加入CPTPP、適應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適應人口結構變化、適應就業形勢變化,都要完善勞動力市場政策。中國積極申請加入CPTPP,對勞動力市場標準條款已經由被動應對轉變為積極參與。產業結構、消費結構、科技結構等轉型升級離不開各類科技人才。中國的高齡少子化特點日益突出,并處在由數量型人口紅利向質量型人口紅利轉變的關鍵時期,勞動力政策要與此相適應。要有效應對青年失業率,并積極適應靈活就業、彈性就業,完善勞動力市場政策。
國際勞工組織中國和蒙古局局長李昌徽在致辭中指出,中國正在邁向繁榮,邁向共同富裕,勞動力政策應該植入到宏觀經濟以及各個領域當中。中國和其他貿易伙伴簽署了相關自由貿易協議,需要遵循包括勞動力政策在內的自貿協定。中國企業在海外進行投資,利益相關方考慮勞動力市場政策非常重要。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田雪原在主題發言中從提振經濟角度分析了人口政策轉變的相關問題。他認為,要澄清兩個認識誤區:一是出生率下降等于勞動力短缺;二是人口老齡化等于撫養比提升。著眼于高質量發展,下一步需要由數量擴張型(蓋房-修路-建廠-城市化)“四大動力”為主,轉向質量效益型(民生-養老-科教-新型城市化)“新四大動力”為主。
烏瑪·拉尼在主題發言中分析了發展中國家的平臺經濟,提出數字化推動結構轉型的判斷與建議。數字化可以促進勞動力的重新分配、影響工人技能、影響公司和工人生產力、促進更公平的增長和發展。盡管數字化轉型目前尚未創造“體面”和生產性就業、解決潛在的結構性不平等、促進低收入經濟體發生結構轉型,但數字化可以為傳統行業的生產力做出貢獻,包括降低交易成本、降低信息不對稱,更好地提供健康、教育、創新等服務以及發展農產品市場。
李實在主題發言中建議,通過建設全國統一勞動力市場促進共同富裕。要統一城鄉勞動力市場,促進城鄉、地區、行業、職業之間的自由流動;要賦予勞動力平等權利,包括就業機會、同工同酬、均等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要破除勞動力自由流動的制度障礙,包括歧視性的戶籍制度、職業壁壘制度等;要建立完善的勞動保護和終身培訓制度;要充分發揮工會的功能,保障勞工利益;要為外來人口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務,如住房保障,就學考學機會。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王星認為,職業教育具有兩重性。一方面,職業教育體系是國家技能人才形成的基礎制度載體之一,其介入社會系統的有效性不但能夠消除技術人才群體的技能失效焦慮,且能夠助力技術在應用環節的創新實現;另一方面,職業教育體系對現代化建設的支撐功能發揮受制于社會系統,這種在地性對職業教育體系有效技能供給產生直接影響。因此,需要倡導大職業教育主義,分析技術創新中不同鏈條環節的屬性,更好提升職業教育的適應性,發展中國職業教育。
云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國浩律師(昆明)事務所高級顧問劉紅春分析了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背景下企業在東盟國家合規用工的困境,他建議,企業應該積極開展合規體系建設,包括用工制度盡職調查;規范用工,依法簽訂合同;加強外派人員合規培訓;建立完善的用工監督體系。同時應統籌推進勞動法領域國內法治與涉外法治,積極參與區域勞工規則的構建,包括完善國內法治、制定和實施對標CPTPP的勞工標準、根據國情構建我國主張的勞工標準。
韓國勞動研究院研究員羅世利指出,制造業生產過程涉及技術與人類勞動的結合,技術進步必然導致技術與人類勞動關系的改變。職場創新與智能工廠融合發展,要充分發揮員工的創新能力,才能保證智能工廠的有效運行;智能技術的引入可以為工人分配新的任務;員工可以解讀來自工廠的數據,識別并解決問題,提高公司的生產力,并提升工作滿意度,從而改善工作條件。
大眾汽車集團(中國)勞動關系專家林靖介紹,大眾汽車集團面臨轉型挑戰,一是汽車行業面臨著向電動化和數據化轉型的挑戰,二是如何保障就業崗位和人員轉型成為職業培訓工作的重點,三是技能再培訓是人員轉型的關鍵。為此,大眾汽車集團也在中國積極推進職業教育的合作,推進面向職業教育的大眾能力中心、構建創新的校企合作模式、促進在雙元制職業教育方面的合作;與相關高校設立了大眾學院培養汽車領域、特別是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后備人才。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院長趙忠分析了新就業形態對高質量就業的影響。他指出,要發揮平臺經濟在就業創造中的作用,要推進新就業形態的工傷保險、基本養老保險等制度體系的改革與完善,要實現國家政策與平臺ESG的有效協同。
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工資收入調控研究室主任王霞提出提高勞動報酬比重的基本路徑:穩定和擴大就業,解決勞動報酬“有沒有”的問題;轉換發展動能,解決勞動報酬“按什么分配”的問題;深化工資決定機制改革,解決勞動報酬“合理分享”的問題;維護一線勞動者報酬權益,解決勞動報酬“重點群體”的問題;強化勞動者權益保護,解決勞動報酬分配“有底線”的問題;加強工資分配宏觀調控,解決勞動報酬分配“有遵循”的問題。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原所長,三亞經濟研究院院長張承惠認為,海南高質量發展的決定因素是人才。要快速增加海南人口總量;調整人才和入戶政策,提升便利化程度;改善人才服務的基礎設施;發展梯度培訓教育,培養多層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