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在线中乱码,青青青国产最新视频在线观看,无遮挡免费一级毛片视频,激情国产原创在线观看

分享到:
鏈接已復制

LANGUAGES

新聞

新聞直播 要聞 國際 軍事 政協 政務 圖片 視頻

財經

財經 金融 證券 汽車 科技 消費 能源 地產 農業

觀點

觀點 理論 智庫 中國3分鐘 中國訪談 中國網評 中國關鍵詞

文化

文化 文創 藝術 時尚 旅游 鐵路 悅讀 民藏 中醫 中國瓷

國情

國情 助殘 一帶一路 海洋 草原 黃河 運河 灣區 聯盟 心理 老年

首頁> 中國發展門戶網> 發展要聞>

一個整建制推進縣的單產攻堅戰(年終策劃·抓牢抓實糧食生產)

2024-12-06 10:11

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
鏈接已復制
字體:

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考察時強調,抓牢抓實糧食生產。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今年以來,各級黨委和政府扛牢糧食生產責任,落實落細各項穩產增產措施,全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預計將首次突破1.4萬億斤,為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今年糧食產量有望邁上新臺階,主要推動力是什么?糧食生產有哪些亮點?糧食豐收如何更好轉化為農民增收?本版今起推出“年終策劃·抓牢抓實糧食生產”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編 者

入冬后,河北省石家莊市欒城區農村房前屋后的玉米樓子里,堆滿了金燦燦的玉米棒。今年是欒城區實施玉米單產提升整建制推進項目的第二年,全區22.2萬畝玉米平均單產比項目實施前三年平均畝產提升了11.85%。

去年以來,農業農村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統籌整合資金,先后聚焦玉米、大豆、小麥、油菜等主要糧油作物,在重點縣整建制開展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去年整建制推進縣糧食單產增長率比非項目縣高8.8個百分點,300個大豆、玉米整建制推進縣單產提升對糧食增產貢獻率達73%以上。從今年看,“以整建制為著力點,帶動均衡增產”,仍是糧食高位增產背后的重要支撐。

“整建制推進”如何起作用?增產潛力如何?近期,記者走進欒城區探尋答案。

“點”如何帶“面”?

種植大戶引領大家跟著學、跟著干

“那天來了好多人,看了都說明年也這么種!”回想起10月10日的實打實收現場,欒城區天亮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趙軍海一臉自豪。今年合作社承擔了玉米百畝高產示范創建項目,秋收時畝產達到836.47公斤,方圓幾十里的農戶都來現場觀摩。

實際上,讓農民主動接受密植高產栽培新技術并非易事。“種密了,會不會倒伏?”“耐密品種穗小、粒少,產量能靠譜嗎?”……驟然改變生產模式,農民難免有顧慮。

“農民就認實實在在的產量,得把整套技術體系做給他們看才行。”欒城區農業綜合開發中心副主任焦建龍坦言。

整建制帶動均衡增產,關鍵在“以點帶面”。

放眼全區,“新型經營主體提供托管服務帶動半個鄉”的現象很常見。冶河鎮南留村種糧大戶靳力志的良豐家庭農場,就經常承接農民培訓和品種試驗,跟專家聯系多,身邊有許多信任他的農戶。“去年俺帶頭種的矮稈耐密玉米品種‘黃金糧MY73’,今年周邊四五個村種了7000畝地。”靳力志說。

瞄準這些典型大戶的示范帶動作用,今年欒城區從項目資金中拿出50萬元,遴選出10家玉米規模種植主體,合力創建9個百畝高產田和1個品比試驗田。“他們都是‘老把式’,地塊位置也好,便于農戶看到實效。”焦建龍說。

趙軍海與區農業農村局簽訂的創建協議,定下了畝產800公斤的攻關目標。每塊百畝高產攻關田,給予5萬元項目補貼,用于玉米生產中的各項投入。“承擔這個項目,是信任也是榮譽,俺們都愿意踏踏實實干好。”趙軍海說。

靳力志承擔的是品比試驗田建設,百畝地里密植了10個玉米品種。整個生產季,他手上攢了厚厚一沓農事記錄,手機微信群里,大戶們在線交流、比學趕超,還請來河北農業大學教授杜雄、石家莊玉米體系試驗站站長王瑞文等專家線上“坐診”。

冶河鎮寺上村村民翟杰領年年跟著靳力志種糧食。看到百畝示范方搞起了水肥一體化,他也躍躍欲試。靳力志順勢為他提供了滴灌帶,“不增產不要錢。”收完玉米測完產量,翟杰領不光第一時間付了滴灌帶費用,還把技術推薦給親戚朋友。

關鍵點上的帶動能力,轉化為面上的生產力。“大戶們種植理念更新快,接受和轉化新技術的意識強,把技術落實到位的同時,還示范引領大家跟著學、跟著干。小戶、散戶主動向大戶靠攏,有力實現了玉米單產提升整體推進。”欒城區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王洪波說。

經定點調查,示范區10.3萬畝玉米田單產達到716公斤,其中9個百畝高產創建方畝產均超過800公斤,示范帶動全區玉米大幅增產。

密植怎么實現高產?

生產要素集成配套,把每個環節都落實落細

在欒城區,但凡問及今年玉米增產原因,農戶們通常都會歸結于密植高產栽培技術。不過,密植跟高產之間,并不能簡單畫等號。

“盲目增密,會引發倒伏。”項目專家指導組副組長、欒城區農技中心主任張華說,植株間相互遮擋,日照和營養不足,容易導致植株瘦小。如果繼續采用傳統“一炮轟”式的施肥方式,就會使植株中下部莖節生長旺盛、節間細長,根系下扎淺,增加后期倒伏的風險。

目前比較科學的模式,是采用寬窄行合理密植配套水肥一體化。簡單來說,就是把玉米的行距從傳統的60厘米調整為寬行80厘米、窄行40厘米交替的形式,既不改變行數,又能增加通風透光性,使邊行優勢充分發揮。同時在窄行間鋪設滴灌帶,將養分“喂”到玉米根部。

采訪中,不少大戶都感慨,高產來自生產要素的集成配套,“缺了哪樣都會打折扣”。

對密植栽培來說,如果一塊地上出苗時間、生長發育不一致或者空間分布不均勻,會造成空稈和大小穗。“小苗一上來就營養不良了,相當于基礎沒打好。”張華說,經過頭一年的探索,越來越多農戶意識到播種質量的重要性。

在農機部門的引導下,一些生產和服務面積較大的合作社購置了適用的新型玉米免(少)耕施肥播種機。“施肥、播種、鋪帶,一步到位。”趙軍海介紹,新機器可以邊走邊撥開秸稈,還能清理殘茬和寄生在上面的蟲卵,出來的苗“根腳干凈”,齊溜溜的。有了好機器,今年找趙軍海托管的農戶多了起來,他一口氣跟40多家合作社簽了服務協議。

機具配套了,追肥怎么追?不少農戶在中后期的養分補給上仍然存在疑惑。

作為項目包聯指導專家,杜雄在實地探查和技術培訓中發現,很多農戶習慣了“一炮轟”的施肥方式,有的即便用上了滴灌技術,還意識不到這是一種高效追肥的辦法,依然導致中后期玉米脫肥而減產。

張華說,玉米長起來以后高大茂密,進地不便,無人機撒肥又容易燒苗。增密后配套水肥一體化,補上了傳統模式多年的短板,適期追肥滿足穗分化發育對養分的需求,還有助于改善土壤結構。

采用密植高產栽培技術,經濟效益如何?

福秋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福秋算了下賬——

從增加的成本看,每畝用種量增加35%,種子費用增加15元左右,滴灌費用70元;從減少的成本看,用水量比大水漫灌減少30%—50%,還省下了每天200元的人工費用。底肥減少一半,剩余肥料勻到大喇叭口期、穗期等節點再施用。

“總的看,成本反而下降了,畝產還增加400斤左右。”張福秋感慨,“把各個技術環節落實到位,這套新模式確實挺給力!”

增產潛力還有多大?

轉觀念,補短板,將科技潛力轉化為現實產量

“過去種地靠力氣,現在得靠頭腦。簽協議那會兒還有點擔心,結果大大超出想象,真是不服不行。”靳力志說。最近他聽說,外地有種植戶采用寬行1.3米、株距縮小的新模式,畝產超過1000公斤。他打算年后請教專家,拿出部分地塊做試驗。

未來,玉米單產還有大面積提升的空間嗎?

從技術層面看——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科所研究員李少昆說,目前我國玉米單產相當于世界高產國的2/3左右,仍有很大發展空間。

增密是高產的基礎。“對小農戶來說,短期內不宜過度增密,一是有倒伏風險,另一個是對肥水需求增大,邊際效益降低。”河北省玉米產業體系首席專家崔彥宏提示,玉米栽種密度要因地制宜,把關品種特性進行合理增密。

“在現有基礎上補齊薄弱環節,欒城區大面積玉米畝產突破1000公斤是有希望的。”杜雄分析,在欒城區,多數地塊仍采用傳統的播種機械,種植密度達不到理想要求,缺苗斷壟時有發生。進一步提高播種質量,需要加快優質耐密品種推廣和機具更新換代,比如配備更大馬力的牽引拖拉機并加裝北斗導航裝置,加快高精度氣吸式播種機應用推廣等。

從種植觀念看——

單產提升的理念,體現在耕種收全過程。10個百畝示范方,是在10月7日前后收割的。從9月底開始,張福秋就急得天天給張華打電話,“好多人9月23日就收完了,路人經過了都問,你這個地還要不要了。”可事實證明,晚收半個月,畝產增加超過150斤。

“農民種地跟投資一樣,也有落袋為安的心態。”張華說,理論上說,玉米完熟收獲產量最高,在不影響下茬小麥播種的前提下,應盡量推遲玉米收獲時間;但是糧食一天在地里,農民就會有顧慮。

“新技術的落地,實質上是對農民傳統觀念和傳統方法的改變。”杜雄說,只有認識轉變了,才能更好促進新技術應用落地。

從操作層面看——

玉米生長早期有個重要環節——控旺,即小苗長出6—8片葉子時,噴灑專用生長調節劑,控制長勢。“玉米不長高,基部莖節會變得短粗,跟小胖子似的,抗倒能力就強了。”張華說。

一些農機服務組織反映,不同的地塊玉米出苗有先后,而控旺卻需要卡準時間窗口。無人機寬幅較大,噴灑藥霧時可能會影響到周邊地塊。

“目前只能是盡量統一播種時間,滴水齊苗,保證出苗均勻,整齊一致。”張華表示,進一步整建制提升玉米單產,類似的薄弱環節還有待進一步細化、優化。

跳出單一作物,整建制推進,給整個地區糧食生產帶來了溢出效應。

“欒城區主要種植小麥和玉米,二者在生產技術經驗、技術服務、機具等方面有相通之處。”杜雄說,在提升玉米單產的同時,逐步建立起技術服務和農機具租賃服務體系,產業間通過良性循環、互促相長,有利于區域整體糧食單產水平的提高。

變化正在悄然發生。看到今年趙軍海的玉米種得好,許多農戶把冬小麥也交給他托管。趙軍海說,合作社今年新購了小麥播種機,種出來麥苗特別齊。

張福秋家的院子里,特意留了100畝玉米穗子,等著元旦前后脫粒賣個好價錢。作為種糧大戶兼服務主體,他打算年后投資30萬元建烘干塔,“烘干再賣,糧食價格能增加1/4,大伙兒提產量更有勁頭!”


【責任編輯:楊霄霄】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