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近日舉行的中國科協科技期刊與新聞媒體見面會上了解到,《中國農業科學》刊載的一項中國農業大學科研人員的研究發現,全球氣候變暖對中國種植制度氣候區劃北界和糧食產量可能產生影響。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四次評估報告,過去100年中全球地表溫度上升了0.74攝氏度,氣溫普遍升高尤以北半球高緯度地區最為明顯。中國科學家曾依據全國各地氣象臺站建立以來到1980年的氣候資料,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完成了中國的種植制度氣候區劃。然而1981年以來全球氣候變暖對中國種植制度北界影響如何,種植制度北界變化對界限變化敏感帶的糧食產量將產生怎樣的影響,成為中國科研領域和農業生產管理部門普遍關注的問題。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楊曉光、陳阜,博士生劉志娟等的研究定量評價了全球氣候變暖對中國種植制度北界的空間位移和糧食產量的可能影響。研究結果表明,與目前常用的1951年至1980年中國種植制度氣候區劃結果相比,1981年以來由于氣候變暖,在陜西、山西、河北、北京和遼寧,一年兩熟種植北界明顯向北移動;在湖南、湖北、安徽、江蘇和浙江一年三熟種植北界向北空間位移明顯。在不考慮品種變化、社會經濟等方面因素的前提下,各省的種植制度由一年一熟改變為一年二熟,糧食單產平均可增加54%至106%;由一年二熟變成一年三熟,糧食單產平均可增加27%至58%。
研究同時表明,與1951年至1980年相比,1981年至2007年遼寧、河北、山西、陜西、內蒙古、寧夏、甘肅和青海冬小麥的種植北界不同程度北移西擴。以河北為例,冬小麥種植界限的北移,可使界限變化區域的小麥單產平均增加約25%。此外,浙江、安徽、湖北和湖南雙季稻的種植界限也向北移動。單從熱量資源的角度出發,種植界限的變動將會使江蘇、安徽、湖北和湖南糧食單產分別增加13.8%、12.2%、1.8%及29.9%。
專家認為,這一研究為中國農作物區域布局和結構調整、品種選擇及栽培耕作技術優化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