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記者方青)近日,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在就“全面加強環境保護”的相關問題回答記者提問時指出,現在環境治理工程主要體現在末端治理,如果看過去幾十年技術發展的情況,節約的技術比如說節能、節電、節水、截污的技術,清潔生產的技術,提高生產效率的技術,他們的進步要遠遠大于末端治理的進步,但是這些紅利沒有釋放出來。對此,全國人大常委、中科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所長王毅代表在接受記者的專訪時表示,清潔生產包括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等,如果要發揮新的經濟發展的方式,可能會有一些新的規則和新的管理方式。未來經濟發展方式肯定有很多特征,但是綠色絕對是未來新發展方式當中一個非常本質的特征。要想發揮好這一特征,就要有立法來規定。比如二氧化碳排放,要有總量控制目標。但現在還沒有法律來規定,所以需要立法推動,當有一個碳排放總量控制目標之后,二氧化碳就變成一個資源。這個資源的管理,在整個過程當中可能變成一個新的經濟動力,通過這個指標來推動綠色循環低碳經濟的發展。
同時還有一系列經濟政策,包括現在的稅收政策,中國企業稅收負擔已經很重,可以考慮進行結構性調整,減少包括所得稅,人力資本這些成本的稅收,同時增加稅收當中綠色的部分比如環保稅,這樣就能調節企業的行為,使之往綠色環保低碳這方面發展。要有更多創新的融資方式,讓企業能夠得到資金,然后去開發綠色環保新的技術,這樣企業就可以把經濟跟環保更好結合在一起。
王毅指出,現在很多智能技術,比如說手機移動終端,怎么樣能夠通過移動終端控制家里的電器,怎樣可以知道道路行走當中哪條路是最便捷的,哪條路可以躲避擁堵,這實際上就是減排,就是一個綠色過程。有些產品本身便是綠色低碳產品,可以通過這些綠色產品反過來再去創造一個新的市場,來推動產業本身的轉化。王毅指出,這個過程,需要各方面的努力。環境保護不是環保部一家之事,需要能源部門、交通部門、甚至經濟部門共同參與。例如,修改大氣污染防治法,就需要改變部門立法的方式,目的即希望能夠有更多部門參與,才能使大氣污染防治法不是一個末端治理的法律,而要考慮整個全過程。這樣可能會更快地推進中國的經濟結構轉型,同時更快地去減少污染物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