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一場強暴雨為何讓北京“傷不起”
目前,對導致北京190萬人受災的“7·21”強暴雨后期救助工作仍在繼續。我們期望這場暴雨帶給人們的傷痛能盡早撫平,但更應該反思的是為何一座現代化大都市近年來一再陷入“逢雨必澇”“逢澇必癱”的尷尬局面。
應提前向公眾發出預警
北京市氣象臺21日9時30分發布暴雨藍色警報,然而,降雨的變化超出預料,暴雨預警在當天16時50分升級為黃色。不久,暴雨預警再度升級,由黃色轉為橙色。
北京市氣象臺臺長喬林介紹,21日北京降水量最大的房山河北鎮達到460毫米,這是該水文站和氣象部門有記錄61年以來的北京最大降水量。
盡管氣象部門頻繁發布暴雨預警信號,但仍遭到質疑。許多市民說,暴雨發生前,他們只在交通廣播和網絡新聞中了解到北京21日將有暴雨,但對新聞中提及的藍色、黃色、橙色暴雨預警信號代表的具體災害和輕重程度一無所知。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史安斌認為,在專業氣象單位已經對暴雨做出準確預報時,政府相關部門應同時啟動短信預警傳播,提示市民盡量避免出行,并告知司機嚴重積水路段等信息,發揮及時疏散人群的作用,避免因信息發布不到位而造成的損失。
一些市民質疑,21日晚,有8萬人滯留首都機場,機場方面為何不能提前通知旅客不要前往機場?此外,當晚北京市的足球比賽、演唱會等大型公共活動照常進行,無疑增加了交通擁堵和安全隱患。
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
近年來,暴雨多次導致北京城區嚴重內澇。有民眾無奈稱:廣渠門、蓮花橋、十里河、大紅門……為何這幾個“北京海”到現在還沒有根本解決問題?
記者調查了解到,北京市防汛辦此前表示已對北京城區90座下凹式立交橋建立“一橋一預案”專項保障方案,但菜戶營橋、蓮花橋等多處傳統積水點仍舊積水成河,導致環線交通多處受阻,而此前少有積水的路段也在此次暴雨中“失守”。
有關專家認為,暴雨導致城市內澇嚴重,反映出北京城市排水系統嚴重滯后于城市發展,特別是存在規劃建設有缺陷、前瞻性不夠等歷史“欠賬”。
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總工程師王毅曾介紹,2000年,北京市建成區面積僅700多平方公里,2010年已達近1400平方公里,排水防洪系統的建設力度卻跟不上。
據悉,目前,僅天安門廣場和奧林匹克公園附近的排水管線能達到5年一遇的排水標準,北京市市政雨水管網大部分是按照1至3年一遇的標準建設。
北京市排水集團副總經理鄭江說,目前北京90%的雨水泵站排水能力都達不到5年一遇的標準,全市有78座下沉式立交橋橋區的最低點低于河道面。
“城市防洪是一個復雜系統,但目前缺少統一高效的管理運行機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科院水資源所所長王浩認為,城市快速發展使地下空間不斷被占據,難于滿足供排水系統升級不說,排水管網建設還分屬在市政、排水、環保、電力、通訊等不同部門,沒有統一協調的機構統一規劃、建設,當務之急是明確責任,整合力量,改建排水管網。
法國作家雨果曾說,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這也向城市建設管理者敲響警鐘。衡量一座城市的良心和品質,不能只看外表的高樓林立、街道寬闊、廣場氣派,更要看重那看不見的排水工程。
靈活應對更能救急
除了排水能力有限,城市運行中的應急措施不足也引發公眾質疑。一名車主告訴記者,21日晚他駕車到首都機場高速收費處,看見前面排著很多輛車等待繳費,當時收費處積水有半個車輪那么深,很多車主擔心車子突然熄火。網友們紛紛表示,機場高速公路暴雨中照舊收費既造成險情,也加劇擁堵,實在缺乏人情味,“為什么不能靈活處理”?
不僅如此,不少民眾還反映,暴雨發生當晚,許多市政救助熱線、110電話等難以接通,應急電話實難應急。
此外,一些公交線路幾近癱瘓,機場軌道交通因雨水問題導致停運,表明城市公共交通服務能力存在不足。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楊宏山等專家認為,嚴格地說,下雨已經不能稱為突發事件了,政府部門應該提前做好預案,對災害發生后各方面信息進行準確研判,根據實際情況采取靈活應對措施。(新華社記者 趙仁偉 涂銘 孫偉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