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按照以上指導原則,綜合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具體包含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社會進步、生態文明、科技創新、公眾評價六個方面45項指標,涵蓋經濟、民生、社會、生態、科技、民意等領域,體現“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和“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基本要求,突出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強調科技創新對于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科學發展的重要作用。
圖1 綜合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框架圖
經濟發展類。“十二五”規劃建議指出,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按照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力爭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因此,經濟發展模塊設置了經濟增長、結構優化、發展質量3項二級指標及8項三級指標(見表1)。
表1 經濟發展類指標
二級指標 |
三級指標 |
備注 |
|
經濟增長 |
人均GDP、GDP指數 |
這是反映經濟發展水平的指標,沒有選用總量,而是選用人均,既體現發展第一要義,又體現以人為本,同時選用增長速度,充分考慮了區域經濟的動態變化,以衡量經濟發展績效。 |
|
結構優化 |
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 |
這是反映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指標。服務業是產業結構升級的未來方向,對于發展方式轉變及國家整體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其產出比重已成為衡量產業結構層次高低的重要標準。 |
|
居民消費占GDP比重 |
這是反映優化經濟增長需求結構的指標,提高消費需求貢獻率,可以促進三大需求拉動的平衡發展,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
||
高技術產品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 |
這是反映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指標,體現工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方向,是提高產業競爭力、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途徑。 |
||
城鎮化率 |
該指標反映一個地區城鎮化水平高低,衡量城鄉二元結構的改善狀況,也是反映科學發展觀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指標。 |
|
|
發展質量 |
財政收入占GDP比重、全社會勞動生產率 |
這是反映經濟發展綜合效益的指標,是政府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的基礎。 |
民生改善類。“十二五”規劃建議指出,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進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優先位置,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因此,民生改善模塊設置了收入分配、生活質量、勞動就業3項二級指標及12項三級指標(見表2)。
表2 民生改善類指標
二級指標 |
三級指標 |
備注 |
|
收入分配 |
城鄉居民收入占GDP比重 |
這是反映居民在居民、企業、政府三者之間收入分配關系的指標。 |
|
基尼系數 |
這是較客觀、直觀地反映和監測居民之間的貧富差距,預報、預警和防止居民之間出現貧富兩極分化的指標。 |
||
城鄉居民收入比 |
這是反映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及調整收入分配結構的重要指標。 |
||
生活質量 |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 |
這是反映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重要指標,包括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體現了切實的民生改善。 |
|
城鄉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 |
這是反映居民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 |
||
人均住房使用面積 |
這是綜合反映一個地區居民居住狀況的重要指標,是衡量住房供求差距的重要依據。 |
||
城鎮保障性住房新開工面積占住宅開發面積比重 |
城鎮廉租房、經濟適用房以及限價房開發面積占住宅開發面積的比重是衡量城鎮低收入居民等社會弱勢群體是否“居者有其屋”的重要指標。由于目前各地還缺少城鎮廉租房以及限價房的統計,因此暫用經濟適用房代替。 |
||
互聯網普及率 |
這是反映信息化程度的指標。 |
||
每萬人擁有公共汽(電)車輛 |
這是衡量公共交通便利程度和城市公共服務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 |
||
平均預期壽命 |
這是衡量一個社會的生活質量、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的指標。人的發展是科學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提高人均壽命是以人為本的重要體現。 |
||
勞動就業 |
城鎮登記失業率 |
這是反映就業水平的指標,體現了就業是民生之本。 |
|
社會發展類。“十二五”規劃建議指出,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統籌城鄉發展,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區域良性互動、協調發展。因此,社會發展模塊設置了公共服務支出、區域協調、文化教育、衛生健康、社會保障、社會安全6項二級指標及10項三級指標(見表3)。
表3 社會發展類指標
二級指標 |
三級指標 |
備注 |
|
公共服務支出 |
人均基本公共服務支出、基本公共服務支出占財政總支出比例 |
這是反映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指標,既反映城市又反映農村,體現公共財政的發展方向、政府職能的轉變和城鄉統籌的思想。 |
|
區域協調 |
地區經濟發展差異系數 |
這是反映區域之間差別的指標。 |
|
文化教育 |
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 |
該指標反映文化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發展狀況。“十二五”規劃建議中提出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該指標可以衡量文化產業的發展狀況。 |
|
平均受教育年限 |
這是反映人口受教育狀況的總體指標,旨在體現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的實施成果。 |
||
衛生健康 |
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 |
這是反映社會公共醫療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 |
|
社會保障 |
基本社會保險覆蓋率 |
這是反映城鄉社會保障水平的指標,包括現行的城鎮基本社會保險,同時增加了農村有關保險的內容,體現了城鄉統籌的思想。 |
|
農村、城鎮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口比例 |
這是反映貧困人口得到社會救助的一項重要指標。 |
||
社會安全 |
社會安全指數 |
這是反映社會治安及安全生產狀況的綜合指標。 |
|
生態建設類。“十二五”規劃建議指出,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按照深入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節約能源,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強度,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因此,生態建設模塊設置了資源消耗、CO2排放、環境治理3項二級指標及10項三級指標(見表4)。
表4 生態建設類指標
二級指標 |
三級指標 |
備注 |
|
資源消耗 |
單位GDP能耗 |
這是“十一五”規劃綱要中提出的一個約束性目標,在“十二五”規劃建議中仍是一個約束性指標,反映節約能源情況和資源的利用效率。該指標的設立體現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 |
|
單位GDP水耗 |
這是反映水資源節約和利用效率的指標,反映建設節水型社會的情況。 |
||
單位GDP建設用地占用 |
這是反映土地資源集約、高效利用的指標,符合資源節約的要求。 |
||
CO2排放 |
二氧化碳排放量是溫室氣體的主要組成部分。這是“十二五”規劃建議提出的一個約束性指標,以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 |
||
環境治理 |
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占GDP比重 |
這是反映環境治理保護投入力度和水平的重要指標。 |
|
工業“三廢”處理達標率 |
這是反映工業“三廢”(廢水、廢氣、固體廢物)治理情況的指標。 |
||
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
城市生活垃圾已經成為城市環境的主要污染源之一,而垃圾被稱為“放錯地方的資源”,要加強資源循環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使人民在良好的環境下生活,需要監控城市生活垃圾的無害化處理情況。 |
||
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 |
城鎮生活污水已成為城市環境的主要污染源之一,由于城鎮化步伐的加快,為使人民在良好的環境下生活,需要監控城鎮生活污水處理情況。 |
||
環境質量指數 |
這是反映環境問題治理和改善狀況的重要指標,包括空氣、水和綠化,是人民群眾直接感受到環境改善的指標。 |
科技創新類。“十二五”規劃建議指出,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作用,推動發展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要求。因此,科技創新模塊設置了科技投入、科技產出2項二級指標及4項三級指標(見表5)。
表5 科技創新類指標
二級指標 |
三級指標 |
備注 |
|
科技投入 |
萬人R&D人員全時當量、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 |
這是國際上通用的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科技活動規模、科技投入強度以及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增長潛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
|
科技產出 |
高技術產品出口占總出口比例 |
這是反映出口商品中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所占比重的一個重要指標,這一比重的提高既可以直接反映出中國外貿出口產品結構不斷升級,也可以間接反映出中國的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
|
萬人專利授權數 |
這是反映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創新的指標,專利特別是發明專利體現了一個地區的科技創新能力,具有很強的導向性。 |
公眾評價類。對綜合發展的評價,必須堅持群眾滿意的原則。因此,評價體系引入公眾滿意度指標,作為重要的輔助參考指標,其不參與定量評價(見表6)。
表6 公眾評價類指標
二級指標 |
三級指標 |
備注 |
|
公眾滿意 |
公眾對綜合發展成果的滿意度 |
采用民意調查,用于衡量公眾對于綜合發展的主觀感受和認可程度。 |
綜合發展指數是從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社會發展、生態建設和科技創新五個維度測量的綜合性指數,每一維度都是構成具體方面的分指數,每個分指數又由若干個指標合成。其測評方法主要借鑒了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HDI)的測量方法,基本思路是根據每個評價指標的上、下限閾值來計算單個指標指數(即無量綱化),指數一般分布在0和100之間,再根據每個指標的權重最終合成綜合發展指數。此種方法測算的指數不僅橫向可比,而且縱向可比;不僅可以比較各省(區、市)綜合發展相對位次,而且也可以考察每個省(區、市)綜合發展的歷史進程。